怀念慈母

短文网

2024-06-26文/红霞情感

我的妈妈是礼县永兴人,晚年居兰州大姐处,前不久寿终正寝,享年89岁。忆其生前,儿女们无限感慨,思念不已。每当看着妈妈留给我们的一幅幅画作,把它们展示出来,就是对妈妈最好的缅怀。

记得2013年的春天,我和大姐带着妈妈去逛兰州植物园。妈妈看到那些花草欣喜若狂,那种对花喜爱的表情就像是绽放的花朵,和万紫千红融为一体。

回到家,闲来无事的妈妈随手拿起一只孙子用过的水彩笔,在纸上画了起来。起初姐姐和我都没在意,只听她说:“彩笔时间久了有的画不出来了。”我凑过去一看,天啦!简直就是把花儿摘放在了纸上。牡丹花、荷包花、兰花、桃杏花,从各种花的花蕊到花瓣,枝干到叶子,画得惟妙惟肖。我惊奇地问妈妈:“你啥时候学的画画,画得这么好?”妈妈回答说:“我哪学过画画,只是年轻时爱绣花,那时候没有画笔和纸,都是心里想绣什么花直接在绣布上绣什么,也没有谁来教。”

这时我想起1972年,我家下放到礼县捷地大队,因为劳力不够,挣的工分少,一年分不到几粒粮,日子过得很是困难。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妈妈用我哥哥的破工作服手工改做的一件灰色衣服。领子上、胸口上、口袋上都绣了花草和小鸟,就连裤子上的补丁都是绣着小猫小狗小鸭小鸡来做装饰,穿出去人见了都要蹲下来看看,夸夸妈妈的手巧。那时的我心里可高兴了,一点都不觉得是旧衣服改做的,只感觉我穿了一件最最漂亮的绣花衣,在大人和小伙伴面前,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妈妈从小生长在礼县永兴镇,永兴则是乞巧节的发祥地。听妈妈说她小时候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唱乞巧歌,跳乞巧舞,巧娘娘的心灵手巧及聪慧都传授给了妈妈,这一点我们三个做子女的无一能比。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从汉代开始,乞巧风俗就在礼县流传开来,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传统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男耕女织这一普遍存在的家庭分工模式上。妈妈从小就跟随外婆接触“女红”技艺,潜移默化地练就了刺绣、画画的本领。

如今礼县的乞巧风俗已逾千年,妈妈传承的“女红”本领,已然成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宝藏,也成为留给我们子女最珍贵的遗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