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酷爱旅行和摄影,有时间就背起行囊走四方。他微信上晒出的照片,拍得都特别美。我笑称他的生活是真正的诗和远方,并忍不住问他:“走过了这么多地方,你认为最美的风景是哪儿?”
没想到他却说:“最美的风景没有具体的地方,凡是不带目的性和功利性而抵达的地方,都是最美的。”见我疑惑,他解释说,“我的旅行,其实有时候也带目的性,有时为了拍出好的照片,有时为了寻找某个地方,或者为了看风景而看风景。带着目的出发,很多时候不能真正感受到风景之美。像王维那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是旅行的最佳境界。那样的话,你会完全融入风景之中,与自然完全融合,会觉得再平淡的风景都有神奇之处。”
朋友这样一说,我瞬间领会了。我也有这种感受,有时候出游,我的目的是去“找灵感”。约上三五文友,去美丽的地方采采风。一路走来,我头脑中总想着是不是要构思一篇文章。结果走马观花看过的风景,根本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即使写出文章来,也显得雕琢而不自然。唯有那次,我一个人走向郊外。完全放空自己,沉浸自然之中,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大自然中的一棵草,一朵花,自由而舒展。我坐在田埂上,与一棵庄稼交流关于风调雨顺的秘密,与一只飞鸟谈论蓝天的高度和宽度。万物有灵,我好像突然之间与它们心灵相通了。回到家,我有感而发,写下了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那篇文章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是我比较满意的一篇。
我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故事。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会,诗会上,大家把酒杯放到溪水上,酒杯顺流徐徐而下,在谁的面前停下或打转,谁就要即兴赋诗,所谓“曲水流觞”。最后王羲之把大家所作诗歌汇编起来,挥毫作序,并乘兴而书,于是有了经典的《兰亭集序》。连王羲之自己都没想到,这幅从未刻意、完全是即兴而作的书帖竟然成了无法超越的经典。
而旅行中感受到的最美风景,也是如此。不刻意,不强求,遇上是缘,不遇也不抱怨。不带目的性和功利性,完全享受风景,这是旅行的最高境界。而我们很多人越来越感受不到风景之美,就是因为目的性或者功利性太强了。凡是有风景的地方,总会有一大批人在拍照、录视频。他们的注意力都在表情管理和滤镜美颜上面,怎会真正发现风景之美?有的人看风景,纯粹就是为了在朋友圈彰显一下“诗和远方”,让大家对他们所谓的生活品位点赞。
林语堂说:“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想来这话是极有道理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能真正领略风景之美。很多时候,无须远行,无须刻意,走在天地之间便能感受到人间大美,也会体会到自然之趣。而如果带了过多目的性和功利性,眼前的风景便会打了折扣。
有句话大家都听说过:人生是一趟旅行。这个比喻极为贴切,如果在人生的旅行中,把一些不必要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狠狠做一次“断舍离”,人生的行程也会充满妙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