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每每拉开抽屉,放在最上面的自考毕业证书,便映入眼帘。首次参加考试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父母佝偻着身子的模样也出现在脑海中,眼眶便也湿润了。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初中毕业后,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惋惜声中,不得不中止了学业。因此我对二十多年后,再次拿起课本,参加自学考试,便更加珍惜。
第一场是考“写作”,考场被安排在镇江市第八中学,离我家有三十多里。
那时我在石马乡政府工作,上午在单位向领导请了假,赶回三里路外的家中吃午饭,要赶在下午两点半前,乘长途汽车赶到考场。
刚到家,天突然阴沉下来。更让我担心的是,听天气预报,当天夜里有中到大雨。而此刻,我家一亩半的稻把子割在田地上,已经晒干。
父亲这两天发疝气,躺在床上哼个不停,不巧的是母亲胃病又犯了。
妻子见我回来说,正好天要下雨,下午赶紧把稻挑回来。
我呆住了,要知道,这次不考,就要等上一年。妻子着急起来:爸妈身体你都看到,我一人挑得完吗?我安慰他们:别烦,我早点回来,很快会把稻挑回来。母亲皱着眉头,劝着妻子:“让他考去,不然赶不上人家……”没等他们把话说完,我匆匆扒拉完饭,把碗一扔,拎起包就冲了出去。
一路坐车、转车,下午2点,准时赶到考场。
至今还记得当时的考题,根据提供的《人民日报》一位记者采写的一篇通讯报道,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800—1200字以内。材料大意是辽宁省某村两个企业被承包后,超额完成指标,几经周折,最终落实了有关政策,共补发奖金1500元,承包者把奖金全部捐给大队一所学校建设。他说:“人没有文化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我自拟题目:“知识是巨大的物质力量”,列了四段,加了小标题。一气呵成,提前半小时交了考卷。
回到家,换了衣服,来不及喝口水,便一路小跑到自家的责任田。
还没到田里,便见父母挑着稻担子驮着腰,在田间小道艰难地挪着步。见此情景,我惊住了。突然心头一动,鼻子一酸,泪水涌了出来。箭步到了他们面前,恳求他们放下担子,“爸妈你们怎么能……”我一下子说不出话来。父亲用衣袖拭去黑瘦脸上的汗水对我说:“田里稻不多了,记着必须做的事,要早下狠心做,不能等,不能侥幸。”母亲望着妻子那边的稻田,对我颔首:“快帮她去挑。”“爸妈,你们回家歇着,晚饭前我肯定能挑完。”
那天晚上,父亲一口晚饭没吃,早上床睡觉了。妻子责怪我:“看你把爸妈累坏了。”母亲喝了几口汤,告诉我,父亲两顿没吃了,他在床上听到我们讲话,撑着起了床,望了天气说,天连续阴雨,稻子会霉烂,多挑一担,少霉烂一担,儿子去考试啥时回,没个准。你爸要挑稻我拦不住。说着泪水流淌在那憔悴的脸上。
都怪我做儿子的不孝。晚上我睡在床上,心想,父母为了这个家,毫不吝惜地付出。我眼里不知不觉又湿润了。
父亲睡在床上呻吟着。外面一道闪电过后,雷鸣震响,哗哗地下起了大雨。
一个月后,我拿到我的写作成绩单:66分。县自考办的陈老师后来告诉我,那年我们县里有一百多人参加写作考试,通过的只有十来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