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吃,我最爱的就是臭豆腐,尤其是王致和臭豆腐,闻起来极臭,入口却又极香,实乃人间美味。
关于王致和臭豆腐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据说,清朝康熙年间,皖南举子王致和赴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不巧,身上的盘缠用光了,王致和为谋生计,只能滞留在北京,做起了豆腐生意。当时正值夏季,天气酷热难耐,王致和为了防止豆腐腐坏变质,就将没卖完的豆腐腌制储存,想着等转天再卖。结果,这一腌就到了秋天,等王致和想起来,豆腐已经全变成了青色,恶臭扑鼻。王致和是穷苦人家出身,自然心疼无比,舍不得扔,便大着胆子尝了一口,味道竟很美。邻里品尝之后,也纷纷称奇叫好。从此,京城少了一位赶考的学子,多了家“王致和南酱园”。
咸丰年间,状元孙家鼐路经王致和南酱园,品尝了这道臭豆腐,顿时满口生香,大喜过望,亲自为其题写了四句藏头诗: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存心。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有了状元公的背书,王致和臭豆腐顿时身价倍增,从市井巷陌的民间小吃,一跃成了王公贵族的宴上珍馐。清末,更是传入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欢,赐名为“青方”。这下,真可谓“臭名远扬”了。
同样来历非凡的,还有安徽徽州的毛豆腐,也叫霉豆腐。
据说,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寒,不得不到财主家做苦工,白天放牛,晚上还要磨豆腐,十分辛苦。后来,朱元璋被财主辞退,只能靠乞讨维持生计,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好在,地主家的长工们与朱元璋关系亲近,加上可怜他年幼,便时常偷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破庙的干草堆里,让朱元璋取食。有一次,朱元璋去外地行乞,几天后回来,发现豆腐上长了一层白毛,但饥饿难耐,只好在火上煎了吃,不料清香扑鼻,异常可口。后来,朱元璋反元做了统帅,途经徽州想起幼年所食,便令火头军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之名也迅速在徽州流传开来。
明代的李日华在《篷拢夜话》中记载了毛豆腐的制作过程:“黟县人喜于夏秋间酿腐,令变色生毛,随拭去之,待稍干,投沸油中灼过,如制馓法,漉出,以他物芼烹之,云有海中鲍鱼之味。”至今,徽州还流传着“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的顺口溜,毛豆腐在当地群众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最广为人知的还要数长沙臭豆腐,而长沙臭豆腐里,最著名的要数火宫殿臭豆腐。据媒体报道,1958年4月,毛主席视察湖南,听取当时的省委书记周小舟汇报后,在闲谈中问周小舟:“火宫殿还在不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毛主席说:“几十年没吃火宫殿的臭豆腐了,我还是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常到那里去吃风味小吃。”于是,在4月12日下午,湖南省委精心安排了毛主席到火宫殿就餐的活动……当外焦内嫩的臭豆腐被端上来时,毛主席看着又黑又大的臭豆腐说:“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说完便夹了一块蘸点辣酱汁吃起来。火宫殿的臭豆腐因毛主席此行而名声大振。
如今,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打着“长沙臭豆腐”招牌的小摊贩。不过,与正宗的长沙臭豆腐不同,这些臭豆腐臭味极淡,甚至干脆没有,炸至焦脆捞出,拌上调料汁儿,再配上酸菜即算完成,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我国各地,以臭豆腐为名的美食还有很多,做法各不相同,味道也各具特色。比如,绍兴的臭豆腐,卤水的制作时间极长,工序极复杂,想要吃上一口正宗绍兴臭豆腐,没几年时间根本不可能;贵州大方县的臭豆腐,则改炸制为炭火烤制,酥嫩细腻,爽口异常……
除了这些传统的臭豆腐,还有一些新兴的臭豆腐品牌。济南的国足臭豆腐、太原的喜帅臭豆腐等,一改传统臭豆腐的制作方法,更加契合现代人的口味,颇受年轻男女的喜爱。
以臭为名,以丑为形,以美味著称的臭豆腐,就像是生活中一个个平凡、善良的普通人,在温软的时光里,慰藉着一个个不安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