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时菊酒香

短文网

2024-05-16文/王霞情感

儿时家在北方。小院围墙四周,是多年生的野菊,泼泼实实地长着。秋风乍起时,花就开了。菊花开得最好时,是要采下来的,在通风阴凉处晒干,留着泡茶,做菊花枕。

九月九也是要采菊花的,为的是酿菊花酒,这是重阳的特定饮品。

父母都是异乡人,去家千里不得回。我们家过这个节,只在晚餐时温上一壶珍藏了一年的菊花酒。父亲爱酒,每晚都会饮上一杯。九九这一壶,除了父亲喝,母亲也会陪上一杯。父亲还会让我尝一尝,甜甜的,微酸,有隐约的菊花香气。更重要的是,母亲会在案桌上,也奉上三杯,还有三支线香。大概是遥祭家乡与祖辈吧。

菊花酒的酿制很讲究。酿酒前,母亲先把个粗陶小坛子洗得干干净净,用开水烫过控干。

九月九那天,母亲一大早就带我沿着院墙,采摘花瓣刚刚舒展的新朵儿,还采摘新鲜嫩绿的叶片。一起用清水洗过,摊在小圆匾上沥干水分。

江米中掺进一半大米,淘洗后泡上半个小时,然后与菊花掺和在一起,摊在蒸锅里隔水蒸。蒸好后打散晾凉,撒上酒曲和一些白糖,拌匀装坛。重要的是要在坛子里拍实,在中间做一个窝窝,还用干净的筷子顺着窝窝插到底,形成一个深洞。然后把坛子口密封,放入准备好的棉窝里盖好,放置在厨房的灶台旁。整个过程,全是母亲一个人操作。母亲说,酿酒喜干净,不仅不能有脏污,连一星星油花也不行。这样才不会坏,才会出酒。

总要过好些个时日,母亲才会说可以出酒。揭开坛子,一股甜香的酒气就弥散开来。我凑过去,看到清清如水的液体溢在那个凹下的窝窝里。母亲早就备好了玻璃瓶子,再用烫过的勺子,把酒盛出来装好,用蜡密封瓶口,留待来年的重阳节。当然,母亲也会留出一碗,让大家品尝。

母亲粗通文墨,会讲故事会读诗。她带着我做任何事情,都会配上一段。“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香满缸。重阳花糕送闺女,还有两只大面羊。”“面羊是什么?”我问。母亲跟我解释,就是用面捏成羊,摆在糕上。因为蒸糕会用果仁铺上一层,所以叫花糕呢。

不知为什么,心灵手巧的母亲从来都没做过重阳花糕,唯独菊花酒年年做,大概是因着父亲的嗜爱。老一辈的人,从来没有说过卿卿我我的话语。他们的深情,都潜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了。

后来,举家迁徙到了中原。住处简陋,没有了小院子,也没有各色花草。未及两年,父亲便在异乡的深秋故去。家中再也没酿过菊花酒。

岁岁重阳。如今,母亲也离我远去了,而我已是母亲当年的模样了。日子越来越适意,可是却觉得味道淡了很多。闲翻诗书时,看到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暗地里思量,莲饵、菊花酒,这些蕴含了草木精华的食品,能使人长寿,或许是因为它们汲取自然土地的神韵,保持了洁净的本性。人们在红尘俗世间匆匆碌碌,却寄望于草木芬芳可以清洁我们的肠胃以及思想,所以才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吧。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读着陶渊明的这一首饮菊花酒,我想念母亲的菊花酒,想念那一段清贫却美好的日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