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耍锣

短文网

2024-05-29文/李建随笔

打耍锣,是渠县传统的、民间的地域文化艺术瑰宝。既是一种休闲娱乐形式,又是一种凑热闹的击打音乐表演形式。因为耍锣不受场地、时间等诸多限制,即兴而玩,即兴而乐,所以叫“耍锣”。

据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耍锣艺人讲述:渠县耍锣始于唐末宋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兴盛于民国,复兴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

传统的渠县耍锣引子有三十余个,以“圆圆”最简单,以“白蛇志”最为复杂也最好听,以“闹店、拗马居、顺过街、白莲花、过仙楼”等引子最常用。

传统的渠县耍锣,有红事锣鼓和白事锣鼓两大类。渠县耍锣有山地锣的高亢激昂和平坝锣的舒缓流畅之分,又有传统的启蒙锣和创新的带用锣之别。

渠县耍锣由鼓、大锣、镲子、包锣、大马锣(勾锣)、小马锣等六种乐器组成。一般五六个人演奏。鼓统全局,大锣当家,镲子打恰恰,小马锣和包锣打引子节拍。大马锣声音最好听,打花样拍子。

渠县耍锣击打技艺讲究音正拍准,干净利落,清脆响亮。起槌落槌的轻重缓急须拿捏得当,恰到好处。同样一曲耍锣引子,各套耍锣班子演奏的听觉效果很不一样。参加表演的乐手们忌边打锣边念谱,被鄙之为“喫引子”。

鼓打全场,俗话说“无它不起,无它不落”,击鼓要做到一个字一锤。个别手巧的乐手有些字可打两锤。大锣当家,大锣多打一锤或少打一锤,都会造成混乱而乱套,大锣必须打出高、中、低音,做到押音、敞音、双音清楚明白;镲子助音,拿镲子必须两手松紧适度,两手用力相等。如敲打高音、沙音时,左手稍微握紧镲子,右手稍微放松镲子;大马锣打穿引,大马锣也是耍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拿大马锣不能吊在手心下面打,要用指头顶住锣的内边,大姆指握住有松紧、有技巧地敲打;小马锣打点节,小马锣一般在手指下吊起打,打敞音不能押音,如玩车灯也有独打点子的特色;包包锣打节点,敲打起显点、映山,个别引子也有独打的特色。

敲打耍锣的人员必须是耍锣爱好者,为了把耍锣敲好打好,六个人要做到三和要素,即“心、口、手”合一,心里锣引子记得清,口里读得准,手里打得明。

渠县打耍锣蔚然成风,我们丰乐乡李家坝那小地方堪称“耍锣窝子”。但凡正月敬香、清明挂坟、新店开张、婚姻嫁娶,或是排街、祝寿、族会、举丧等都要用打耍锣来凑热闹。解放前偶尔也有扯棚子赛锣艺的活动。

据老一辈讲:民国初年新春正月,水口庙一干信众带一套耍锣班子去犁头寺敬香,敲锣打鼓从我们院子对面大路经过,我们家族老一辈大多幼习鼓乐,也不乏个中高手,见有锣队在自家门口哐当哐当敲打而过,以为是在叫板儿挑衅。习艺之人大都好强,遇见对手,机会不可错过,捺不住手儿痒痒,一声吆喝,一套班子快速搭建,便和对门大路上锣队招呼起来。一曲“闹新年”礼貌地扔了过去。对方不想惹麻烦,又不得不还礼,以一曲“顺过街”回应,意思是想早点儿赶路办正事。这边却直奔主题,又一曲“闹店”示之。对方已听明白自己是被误会了,暗忖今日不见分晓,很难脱身。习艺如同习武,谁甘服软呢。但毕竟远道而来,时间有限。再一曲“过仙楼”以示谦让。这边不依不饶,一曲“二世改代”要你认输。于是锣来鼓往,你叮咚嘎嘣儿脆,我哐当嘭嚓儿响。什么“白莲花,竹叶青”呀,什么“吊三锤,吉三秋”哇,“拗马居、鸡啄米”“龙赛志、马过桥”,玩得不亦乐乎。耍锣引子音韵优美,如仙乐飘渺,锣鼓点子声调清越,似珠落玉盘。再加上乐手们玩兴浓时,配以提膝搂肘、扭腰弯背等滑稽搞笑动作,让围观看热闹的乡民们免费享受一场击打音乐盛宴。也不知是对方技逊一筹还是急于赶路,先收锣而去。我的先辈们手舞足蹈,雀跃相庆。

改革开放以后,渠县耍锣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挖掘、整理、创新、编辑的渠县耍锣引子演变为一百多个,部分引子增加了唢呐伴奏、琴音和鸣,使渠县耍锣击打表演形式更具渠县地域文化特色,更具川东山歌音乐效果,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更加喜庆祥和。

《渠县志》1991版载,渠县耍锣引子(曲谱)已收集整理135个。2009版的《渠县志》载,已谱曲收集入书的耍锣引子(曲谱)有167个。可见渠县耍锣文化传承之久远深厚,传承之广泛普及。但就目前来看,国家和当地主管部门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耍锣流派众多,各执一是,亟待有关部门重视,传承和发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