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可能是一年当中最美的时节。时至暮秋,这美便一下子到了极致。街头的树,该绿的依然绿着,该黄的通体金黄,该红的红艳似火。
霜降节气将尽,立冬近在眼前。秋天尚未离去,冬天即将进场。屋子里暖意融融,走到室外,在没有阳光的地方,有风拂面,人已感到阵阵寒凉了。
从中国人民大学西门左侧的汇贤楼上下来,想去校园里走一走。看看校园风光,同时晒晒正午的太阳,在树林中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人大校园里有大片的树林,这些日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些高大的银杏树。叶子开始变黄,但还没有全黄,靠近叶柄的部位,金黄之中尚有些丝丝缕缕的碧绿。
穿过树林,朝前走是一个小广场。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声,以小广场为中心一浪一浪地漾过来。伴随着音乐声,一群穿红戴绿的中老年妇女扭腰跺脚,挥手摆臂,正旁若无人地跳广场舞呢。呀,原本很美的东西,因为滥了,便俗气熏人,令人避之不及。遂右转向南,走向一片幽静的新生小树林。
在林地边缘,看到一块小水面。那是一口极小的水塘,比老家门前的小水塘小多了,不过它的十分之一。老家门前的水塘,差不多一亩大小吧。这块水面,显然是人工开挖的,它有造型,有点缀,有配置。水面呈葫芦形,或者说很像一滴受张力作用的水珠,上细下粗,欲滴未滴的样子。池水很浅,不足二十厘米。水底装有一二十个喷泉水管,可惜来的不是时候,喷泉并未开启,但能想象得出喷泉喷发时的壮观场景。水池中央立有一块奇石,先看到的是奇石的北面,石头上镌刻有一联:"吞吐三江水,怡然一勺池。"沿着池岸绕到水池南边去,见奇石南面刻有三个大字:"一勺池".原来,这奇石的南面才是正面,"一勺池"便是这块水面的名字。
一块矗立于大学校园里的石头肯定不是随随便便立起来的,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也一定有它的深刻寓意。从水池的南边重又回转到水池的北边,再次咂摸奇石上的对联。仔细想想,觉得这块石头正反两面上十三个字还真挺有意思,不仅与它所在的景观契合,也与它所在的小环境贴切。同时也能想见,即便将它放到更大的环境里,它也能适应那个大的环境,它不会与所在环境格格不入。
站在池边便明白了,池水源于喷泉,喷泉是吐,水池是纳。那喷泉之水当然不是泉水,它只是普通自来水。但若追本求源,自来水又何尝不是三江之水!由此想到,大学之大决计不是因为校园之大,而是因为它的境界之大。有了大境界,大学则浩大如海洋,容纳百川。下午,于汇贤楼上,课间休息时跟一位人大老师聊起了校园里的"一勺池".老师眼睛一亮说:"那可是赫赫有名的‘人大海’呀!"哦,"人大海","一勺池".一勺之池,竟也是海!虽不合情,却很合理。因为它置身于大学校园,而大学本身就是海洋,无边无底知识的海洋,思想的海洋。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人想要的东西也许太多太多。到了人大校园,站在一勺池畔,人便豁然开朗,何必为难自己苦苦欲求那么多呢!弱水三千,一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