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茅街上擦皮鞋

短文网

2024-06-07文/陆尊情感

皮鞋是男人的脸面,头一低,见到灰不落触的皮鞋,走到哪总觉脸上无光,擦鞋就变成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过去困难时期,首先能有一双牛皮鞋是件不得了的事情,就算有也是地产的皮鞋。扬中过去有多家皮鞋厂,油坊、八桥更集中一些。日前翻出一张老发票,是地方国营扬中县制鞋厂的,1975年买的对开跟鞋一双,厂子是否生产皮鞋没什么印象了。左秀成先生告诉我:此厂在三茅街东街,这是扬中唯一的空前绝后的国营鞋厂,归口手工业局管理。

印象中小时候穿过皮鞋,好像是猪皮的,翻毛皮鞋,不用擦,擦也擦不亮。有深切记忆的是上初中时,过年母亲给我买了双三节头的牛皮鞋。所谓三节头,就是鞋头一节,中间一节,后跟一节,结头处用线缝合,主要是节约牛皮,用边角料做的,一擦贼亮贼亮。到鱼行弄口找小皮匠钉个铁掌,走在教室里,在水泥路面上发出踢踏踢踏的声音,整个城中教学楼都听得刺耳,青春期朦胧,无非是想吸引下女同学的注意。

擦鞋是个技术活,九十年代之前在三茅街上没见过专业擦鞋的,只是从电影《三毛流浪记》中见到三毛在上海滩帮人擦鞋受尽屈辱。当年皮鞋都买不起,请人擦鞋绝对会被人说成 "划子如".现实中第一次见到有擦鞋匠的,是成年后首次去上海外滩,看到了西装革履的小开,小脚往小凳上一放,嘴里叼根烟,一副很牛的样子。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皮鞋也已不是奢侈品了,利民市场各种款式的皮靴、皮鞋琳琅满目,当然条件差点的,还是多穿人造革的,穿了臭脚。

自己在家擦鞋,首先去商店买鞋油,牙膏状的,黑鞋与棕色的有专用鞋油,其他颜色用无色鞋油,再买把毛刷,先用湿抹布把灰洗了,再上鞋油,后用毛巾拉光,但自己擦的终归没有后来擦鞋匠擦的亮。

三茅街上突然冒出一批擦鞋匠是九十年代末,几乎都是湖北人。他们首先在各个舞厅夜总会门口设点,那些白色、粉色长靴、高跟鞋见泥就脏,客人们懒得自己擦。而我们条件也渐渐好了,也懒得自己动手了,何况也没他们擦的亮。

擦鞋匠一只小箱,里面放满了擦鞋工具,箱上钉了个斜面木板,皮鞋往上一放,先帮客人卷起裤腿,再用3片废鞋盒剪的板插到鞋与袜子之间,防止把鞋油弄到袜上。然后用矿泉水瓶喷点水,用湿布去除污物,挤上鞋油,用刷子将油涂满,换上另一干净毛刷,飞速将鞋擦一遍,接着用白色上光油,一边挤一边往鞋上打。这时鞋已经乌黑了,最后双手绷紧一块布,在鞋上来回打磨,一双锃亮锃亮的鞋子出现在脚上了。

起初在路边擦鞋,还有点牛牛的感觉,都是虚荣心作祟,渐渐的人都回归本性,擦鞋成了纯粹的保养。最鼎盛时,街上路边、通达门口、银行酒店都能看到擦鞋者的身影。创文明城市,擦鞋被规范到了擦鞋点,我几乎都顺路到邮电局和文景广场附近两个点擦,从一元到二元到现在的三元,过年时甚至五元擦一回。 

再后来,出现数家皮鞋、皮具保养店,还取个"包养"的店名以夺眼球,擦鞋带烘干消毒,价钱也从十元起步了。

或许是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马路上的灰尘也渐少了,很多银行、酒店都配了电动擦鞋机,液体鞋油、皮鞋一擦灵等产品出现,擦鞋的人逐渐变少了。

上午在文景广场益加益门口又擦了回鞋,看到原来三、四个摊位只剩下一个半百老头了。和他闲聊了几句,他说原来一块钱一双时,每天能挣百十来块钱,现在一天只能擦十几双,刮风下雨又干不了,一月挣不到基本生活费,那些老乡都去做保姆家政了。

擦鞋由兴盛到衰落,有其自身的原因。过去买不起鞋,到现在垃圾桶都能捡到半新的皮鞋,看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好。擦鞋作为技术含量极低的行业,几乎没有门槛,世界在变,时代更在变,你改变不了世界,就要学会改变自己,安常守故,固步自封,一定会被这个世界淘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