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修路的老党员

短文网

2024-05-08文/勾柔故事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有整整60年党龄的外祖父走了。老人家一辈子在农村,没干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但终其一生,他一直有着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

武陵山区山高路陡、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群山环绕之中净是洞天福地,青山绿水中滋养出心胸和臂膀都如大山一样的儿女。有一处叫龙咀岩的地方,处在黔江彭水两区县交界处,岩下有一山村叫做龙咀村。如巨龙般的龙咀岩山脉绵延至数十公里以外,据说这条巨龙尾巴在乌江与郁江交汇处。连接这个村通往低处平坝的是蜿蜒山中峭壁山崖间的羊肠小道。

龙咀村一带民风古朴,民国年间却匪患不绝。外祖父有着艰难的少年时光:生在民国25年即公元1936年,幼年丧父,作为家中长子,身后还有弟妹三人,幼小的肩膀担负全家生活,在贫瘠的土地里拼闯出人生道路。

因为地处两区县交界处,附近村民多是两地通婚互为姻亲,后人也多分居两县。外祖母是黔江白土乡人,1940年代出生,当时读书用功,达到初中文化程度,担任过乡长。因为遵守父命完婚和照顾家庭的需要,加上相隔两县极不方便,放弃工作相夫教子,牺牲个人遗憾终身。

外祖父在新中国成立时正值年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集体生产期间担任生产队长,带头组织先锋队参加全乡的主干道(Y016乡道)建设,用双手加铁锤、铁錾子、钢钎,作为党员争当先锋,带头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武陵山区,当地政府决定从原沙坝乡修一条路通往白土乡,起点到终点垂直落差达1000米左右,二三十公里的直线距离需要修出一条五六十公里的"天路",多数地方从悬崖陡坎上通过。这条公路通往的目的地就在风景旅游度假区"云上三塘盖".前前后后修了十多年,最开始路的雏形完全是靠招募的附近村民用手挖靠肩扛修出来的。人们怀着"要想富先修路"的强烈愿望,既为打工挣钱,更是为有一条通往山下、连接外界的路。身为老党员的外祖父带上他的弟弟、小儿子等人组成了一个小施工队,工具主要是钢钎、铁锤、锄头等,长年累月忙碌。施工休息时段,这些工具都就近放在山路的岩石坑旁。

经过一段时间的施工,他们的施工队来到了一处叫"三腾岩"地方。这个地方通行只有一条挂在陡崖近90度山壁的小道,施工前草木茂盛,随着施工山壁被土炮震得松散,小路下的岩壁也被滚落的泥土刷得极为光滑,人从小路经过不由得心中打颤。前一天施工结束,他们将工具放在小路边一块岩石下方,第二天取工具时不料岩石滚落正好砸中他的小儿子,瞬间连同石头滚落山间,阵阵惨叫在山谷间回响。外祖父当时瘫坐不起,等回过神来向谷底喊几声,下面却丝毫没有回应。另外几人顺山路迂回向下找去,发现人时吓得不轻,已经摔得血肉模糊,后来辗转用兜杠子抬到原沙坝乡卫生院又转送到县城医院,终究是无力回天,最后不治身亡,他的小儿子为这条天路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外祖父这位修路人献了青春还献上了孩子的一条命,渴望脱贫致富写在了他的脸上,刻在了心中。

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各级党政层层抓落实,努力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为实现当地人们公路通到家门口的愿望,因为修公路占用了自家林地还损毁一些林木,外祖父未索一分补偿。他此时已经跟大儿子到镇上生活,交通便利,生活方便,但是为了村里剩下的少数人家出行方便,他甘愿再做贡献。如今的扶贫政策也到了家门口,几公里外的"云上三塘盖"景区成了远近闻名的度假胜地,为当地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带领人们奔向致富大道。

如今的外祖父,将修筑致富道路的任务交到了子孙手中,几个子女靠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外出打工家家都盖上了小洋楼,实现了为自己修致富路。孙辈中也有人投入到了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事业中,牢记党恩,带领乡亲共奔富裕路。

外祖父这位平凡的老党员,终年八十五岁,他用自己的平凡却踏实的一生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不改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上。他曾获一枚重庆市委发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章。这纪念章是对这位平凡的农村老党员一生最好的肯定,那时外祖父七十五岁,党龄50年。心中细细思量,突然明白:外祖父的纪念章,已经刻进了他无悔的对党的信仰里,刻进了他的儿孙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紧跟党走的步伐,奋发向上拼搏美好生活的行动里。

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时,我无比怀念外祖父这位修路的平凡老党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