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记

短文网

2024-06-24文/贾海睿情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于春蚕的情结,要源于上小学时。

那时,村上响应国家政策,科技致富,我们村被列为养蚕基地,村上干部划定了靠河边的一大片基地,专门种植桑树。桑苗是宝鸡县农业局拨下来的。那些基地,就长成了桑园。

县上派了专门的养蚕技术人员,下到每村指导,共来了有十几个,他们每天挨家挨户指导。蚕小的时候是统一在村上大队养殖,我那时上小学四年级,还去当了一段时间技术员。因为母亲不识字,我就成了我们家的代表,当然是假期去的。

我们养蚕一共有十年左右。养的都是种蚕,就是培育蚕种的,价钱也高,一斤十二、十三元左右,也是有好坏之分的。养蚕忙的时候,几乎是晚上睡前喂一次,早上四五点再得喂一次,大概是四小时左右喂一次。那时常很瞌睡,有时用背篓采桑叶往回背,肩膀上就磨出红印来。有段时间,记得我已上初三了,功课很紧张,但养蚕也耽搁不得,周末两天因为帮家人喂蚕,熬了夜,到学校上课,老是打盹,老师还以为我生病了,让我去医院看看。我没敢说是养蚕劳累的,只默默地点头嗯了声,那时是中考和养蚕都在拼搏中进行。

因为家里穷,蚕就是全家的宝。幸好,我并没有因此落下功课,反倒更刻苦读书,用现在的话说,我是爱学习,爱劳动。

蚕在长大,我在成长。我用养蚕赚到的钱读书,考上了师范。那些年,我们村仍旧养蚕,直到我毕业工作三四年之后。

蚕从旧房子养到了新房子,我从小学到了师范,走上了工作岗位。那些年,艰苦的岁月,磨砺了我成长的意志。我懂得了一切要靠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

那时除上学做功课外,要帮家人采桑喂蚕,打扫蚕室。养蚕用的器具是父亲自己做的,用木片钉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蚕盘,再用蛇皮袋子,也就是装粮食用过的好的塑料袋做底,也好清洗。用竹竿绑的蚕架,腾出一间屋子做蚕房,冷的时候还要用火炉给蚕室加温,有时也用烧炕的方法加温。那时我们把蚕看得很重要,因为养蚕几乎是家庭的一大笔收入。记得一年养两次,春蚕夏蚕,有时也有秋蚕,最多的时候一次卖过三千多元,我们全家人高兴了几天,这是我们一家人辛勤劳动的收获。

春夏之交的时候,桑树上长满了红红的或黑黝黝的桑葚,甚是甜了我们的嘴。放学、放假的时候,约好朋友一起去我们村桑园摘桑葚,那里留下了我们美好的情谊。

工作后,一位同事的母亲听说我们那里养蚕,还跟我要过桑葚,我摘了一篮子提到了单位,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我母亲还晒了一些干桑葚,我送给了那位同事的母亲,说是补血的佳品。

那段时光,桑葚的甜不仅在嘴里,更在心里!

秋天的时候,父母邻居村上人都捡拾桑叶,大队收购站大量收购,是药材。母亲很勤劳,采拾了很多,也卖一些零用钱,我们特别快乐。我们还把蚕屎做枕头用,人们都说蚕身体冰凉,蚕屎做的枕头有药用价值,可好了。那些僵蚕据说也是很好的药材,我们还吃过蚕蛹,说是很补人。

那与蚕相伴的日子整整十年多,后来家庭富裕了,也说是喂的时间太长,蚕也起病了,就中断了。

如今养蚕的日子已过去了近二十年,我也成家立业了,孩子也十二三岁了,出于好奇,孩子从同学那里拿来了十几条蚕,蚕就在鞋盒里安家了。城里不好找桑叶,蚕很是挨饿。有次我是星期六出去找桑叶,找遍了公园花园都没有,在回来的路上,突然在小区对面农业局的墙角,发现了一颗幼小的桑树,我很是欣喜,采了点桑叶,高兴地回了家。还有一次,在办公室,从窗户往外看时,一位同事发现了墙外有一株桑树,我们很是高兴,立即行动起来,采桑叶备用养蚕。

蚕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那是一段艰苦岁月的美好回忆;蚕的精神长在了我的心田,它将一直鼓舞我向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