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晴川隔蓼花

短文网

2024-06-06文/王永清随笔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红蓼花开了,照眼欲明,在这西风飒飒的深秋。

红蓼为一年生草本,高可达3米。花茎像青竹,一节一节的,青里透红。花朵呈穗状,妍红俏丽,密密麻麻地结满枝头。古人把红蓼花形容为水上的火焰,有"蓼花蘸水火不灭"的说法。

家乡人称红蓼为"蓼子草".在我的印象中,红蓼最直接的作用是将它晾干点燃驱蚊蝇,比蚊香的效果都好。奶奶则把红蓼割回来泡青杮子,这样泡出的柿子格外脆甜。红蓼还有一个名字叫"酒曲花",我们这儿酿制的"雕龙碑黄酒",红蓼的作用功不可没。

清秋的黄昏,我喜欢一个人去湖边看红蓼,水岸也有芦苇,枝干离水很高,撑着一蓬蓬好看的芦花,洁白轻盈。与之相伴的便是红蓼,火苗跳跃的红蓼花,鲜艳夺目,在斜阳里闪闪烁烁,与粼粼碧波相映成趣,显得那样优雅生动。

红蓼丛也是鸟儿的天堂。白鹭鸶、灰斑鸠、野鸭子、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鸟,经常在这儿落脚。箭一般地隐入红蓼深处,一声吆喝,又扑棱棱地腾空而起,直入云霄。花枝便一摇一闪,这是一幅清逸绝妙的画呀,散发着淳朴浓郁的乡村风韵,让人沉醉。

红蓼在《水浒传》里开得也特别鲜艳。北宋时,八百里梁山泊,孤峰拔水,野蒿乱荻,周边遍布丛生着红蓼,所以梁山泊又称"蓼儿洼".因湖汊广阔,易守难攻,这一带又成了藏龙卧虎、英雄豪杰出没之地。苏辙在《夜过梁山泊》中也赞道:"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浆歌".

红蓼,因"枝叶之放纵",还被称为"游龙".《郑风》中说:"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说的是一位姑娘与恋人约会,男子来晚了,姑娘说,我等的人都是子充那样的良人啊,可不是你这样狡狯少年。诗中所描写的这种俏骂,更是一种亲密无间的体现。

红蓼伴水而生,常生长在渡口,又因其独立寒秋,自在开放,于是成了"离愁之花". 唐朝诗人司空图有诗曰:"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后来读纳兰容若的《饮水集》,读到"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时,感慨万千。明月皎洁之夜,诗人独坐江边,看身边红蓼如火,而自己魂萦梦牵的爱人却不知身在何处,那种失而不得,各自天涯的忧伤,怎不让人生无限惆怅?

红蓼生命力强大,无论是沟渠河岔,还是湖畔水滩,随处可见。枝干纤秀韧直,爽落朴素,像极了我那淳朴向善的乡民。在这明媚的秋光里,我踩在故乡的土地上,走在大片大片的红蓼丛中,感觉自己也成了一株红蓼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