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男方那时结婚必备的物件较多,如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手表,即“三转一表”,随后又增添了电视机、录音机等。这些暂且不提,单说说这“一套家具”。
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会知道,“一套家具” 的内容可多了,具体地说,就是所谓的“三十六条腿”,其中包括双人大床、立式衣柜、五斗橱、写字台、方桌、椅子。因为每张家具四条腿,合起来刚好是三十六条腿。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社会上又时兴沙发、茶几、书橱、综合柜、床头柜等,便增加到了“六十四条腿”。
千万别小瞧这“三十六条腿”, 它可把急于结婚的男青年折腾得够呛。因为那个时代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商品短缺,要么市场上买不到,要么买不起。缺了这些“腿” 就结不成婚。结婚打制家具在那时几乎成为一种风潮。
制作家具需要木料、纤维板、木胶、油漆、玻璃等十多种物料,又都缺货,很难凑齐。尤其木料更难购买,打家具通常需用榉木、楸木等杂木做硬料,只得托关系,找门路,千方百计去淘换。这样,求爷爷拜奶奶备齐全部物料,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有了材料还要请木工制作。记得当时我打结婚家具请的是专职木工师傅,手艺不错,工钱按件支付。请到木工师傅还要找场地,我家住得顶紧巴,于是同未婚妻商量了一下,在她家里找块空闲地方安顿了木工作场。打家具不管是请木工师傅还是请朋友帮忙,都得好烟好酒好茶饭招待,精心伺候,马虎不得。家具上的一些车件、雕件、固定件,市场上买不到现成的,时不时到有关作坊加工定制,经常疲于奔波。
那时流行的是上海家具式样,我打的双人大床,是装嵌有三块玻璃镜的,在当时还是较新潮的。大床正面及左右两侧各嵌一面玻璃镜,玻璃镜两旁均雕有葡萄图案,寓意子孙绵长、家庭兴旺。支撑蚊帐的床架则车制成圆柱状,既美观,又实用。立式衣柜则是三开门的,中间嵌一面足有1.5米高的大玻璃镜,左面橱柜挂大衣、长裤,右面隔成一个个方格,存放衣物。五斗橱上面也装有一面玻璃镜,下面配有五个抽屉斗,左右各开一橱门。不到一个月时间,结婚用的家具终于打好了,尽管还没有油漆,但人人见了都说样式好,赶时髦。
油漆家具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因为使用的是生漆,即天然漆,又称为“国漆”“大漆”,虽“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留”, 有“涂料之王”美名,但这种油漆有个缺点,就是容易使人过敏,因此一般人要远离油漆作业场所。同时也要求油漆作场大一些,家具油漆后不可落灰,否则影响家具外观质量。经过一番周折,在朋友的鼎力支持下,终于落实了一处适合油漆的场所。
此外,配置大床、立式衣柜及五斗橱上面共计五块大小不等的玻璃镜,又是一件令人费心的事。那时由于玻璃短缺,加上制镜用的玻璃质量要求较高,否则照出的人脸会变形,所以玻璃镜更加紧俏,全市只有制镜厂独家生产,还要凭票计划供应,只能想方设法找熟人,定制了五块玻璃镜。记得提货那一天,借了一辆三轮车,车上垫了厚厚的棉絮防止震坏玻璃镜,小心翼翼地将其拉了回来。
三个月后,大功告成,但钱囊已空,制作家具的木工工钱还是未婚妻给支付的。后来又筹钱买了一张方桌、两把椅子、两张方凳,凑齐了“三十六条腿”, 完成了婚事。现在,再回头看看五十四年前置办的“三十六条腿”,有的天长日久损坏丢弃了,有的在搬新居时被更新了,有的则送给亲友了,唯独两把木椅,一直使用到今天。细想想,真是不易。
如今,网上选购好家具,便会送货上门,省去了来回奔波的时间和精力,还有谁费那个劲打家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