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露天电影,40岁以上的人肯定会打开记忆的匣子。那时候,在农村,人人拿着小板凳到现场观看,甚至兴起了跨村看电影。一开始,很多村连电都没有,放电影的人都带着发电机。每当他们启动发电机时,旁边都围满了小孩,大家期待着发电成功,期待着电影马上开始。
不管是夏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所有人都不会放过任何一场露天电影。一看到流动放映员进村,村里的孩子们就撒起了欢儿,奔走相告,“今晚放电影了,放《少林寺》”。笔者也曾是奔跑少年中的一员,一边气喘吁吁用水瓢喝着水缸里的水,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放电影的来了,早吃饭,去占地方。”
等待夕阳落山的时光是最痛苦的,小伙伴们常常梦想让太阳早点回家,梦想那发电机的轰鸣声早点到来。大家一遍遍地跑到发电机的位置,催促着放映员赶紧发电。当放映员抽出胶片的一头,放到一个空盘上时,真正的快乐就开始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难得在农忙之余聊聊家常。看完电影,大家还意犹未尽,男孩子学着电影中的武术动作,猴拳、醉拳、五郎八卦棍,以便在与小朋友对垒时一招制敌。记得冬天时,姐姐给我织了一副露着手指的手套,像极了猴拳中拳师用的那副,于是我走路几乎都是猴跳状,还不时用蜷缩的手指遮挡在眼前。
当电视进入普通百姓家后,露天电影渐渐没有了市场。从此,晚饭后大家不再有期待,而是安安静静待在家里,等候电视剧的播出。但那种露天电影的情结,却深深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里。
“五一”假期,听说有露天电影在济南阳光100凤凰街播放,赶紧过去一观,久违的白布银幕上放着《独行月球》。好家伙,现场黑压压一大片人,很多人还带着小孩。一位带着女儿的男子说,自己已经是第二次前来观看了,因为女儿喜欢看。
能不喜欢吗?无拘无束,周围热闹非凡,没有影院的黑漆漆,想笑就笑,想看就看,想走就走,这是一种观影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来看露天电影的人,好多都是周围的邻居,平常见不着面的人挨在一起看电影,顿时熟络起来。
人是一种特别的动物,总是在回忆过去的美好,而露天电影代表了很多人儿时最美的记忆。当下的城市生活中,需要通过这种文化形式让居民走出家门,也让社区更有集体的概念和意识。希望久违的露天电影,能给孩子们一个充满集体意识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