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很多人感觉失去了“身份”,生活节奏、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一系列变化,很容易让人情绪低落、心情郁闷,进而产生空虚感,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
退休是特别大的应激事件。退休前后生活节奏的改变,尤其是心理落差,会让人变得很敏感,有些人甚至长期精神紧张,引发焦虑、抑郁、幻觉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再加上退休前后是身体的“多事之秋”,认知能力、体力、反应速度等身体功能开始明显减退,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等慢慢出现各种毛病,一旦退休过渡不顺畅,对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在工作岗位上生龙活虎、精气神十足,才退休几个月就像变了一个人,萎靡不振仿佛苍老了好几岁。
50岁后做到几个改变,才能从容退休,享受美好晚年生活。
找到新的自我认同。50岁开始,应及早了解自己除了工作外还有什么专长与价值。建立自我认同十分重要。工作时虽然有压力,但也有升职、加薪、奖金以及同事的认可,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可以获得满足感。但退休后容易无所事事找不到价值感,此时可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或兴趣爱好建立新的自我认同,例如带徒弟。
利用退休前的10年时间积极学习。许多“过来人”认为,若能在这期间坚持学习,人生下半场可能会过得截然不同。
学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退休生活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很多人年轻时没有真正的兴趣爱好,过了60岁后,体力难免会下滑,很难有动力从头培养一些积极的兴趣,会觉得电视、手机这种不太费力的事物比较有趣,进而加重“无所事事”感。退休前5年,要主动了解自己还缺少哪些晚年生活能力,如营养及用药知识,通过学习补齐短板。
及早规划退休后的财富和生活蓝图。可以通过对其他老年人退休生活的观察,以及对自己退休生活的模拟来规划未来生活。经济保障和人际关系也是规划的重点内容。政府和社会亟需为中老年人提供生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辅导。
不论什么时候,应对退休这一应激事件,都要稳得下来,沉得住气。
身心健康是幸福晚年的基本需求。50岁后,身体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要定期做健康检查,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重视心理健康,提升积极的人生态度,可学习正念、冥想等,正确看待疾病,学会与之和平共处。
退休后不能懒在家养老。从退休前10年开始,逐渐增加社会事务参与度,如参与社会公益、社区志愿活动等,培养社交能力。退休后,尽量利用人生经验,和家人、朋友、邻居、社区一起创造和谐的生活圈。
维持爱的能力、保持高质量友谊。爱自己、爱家庭、保持良好的友谊是丰富老年生活的源泉,也是增进幸福感的关键。
温暖亲近的人际关系是良好人生的关键。快乐自在的退休生活,不单只依靠足够的财富,还要仰赖家人和朋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