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以往的农村,用于烧饭的大灶,是家家户户的必备设施,扬中人家世世代代也普遍用大灶烧饭。
大灶也叫土灶,一般都是设在"灶间"里。一座大灶,一般可置二至三只大小不同的铁锅,称为"两间头"或"三间头"灶。用石灰涂抹得平整光滑的灶台上,可以搁置饭碗、菜盆。灶的正立面,上方开一个方洞,用于放置油罐、盐罐。灶台下方迎面也有一个方洞,可用来烘干鞋袜之类。在灶台内侧,锅与锅的之间的空档处,设置一两只铸铁的"汤罐",加进冷水,利用烧饭的余热使冷水变热,以节约柴草。大灶背面,一口锅就有一个生火的灶膛。其右上角亦留一个小方孔,可放置引火用的火柴盒。
大灶正上方的烟囱排烟。每到烧饭时间,家家茅屋上是炊烟袅袅,曾是当年扬中农村的一景。烟囱一般从屋顶伸出,少数人家烟囱是从墙壁伸出的,谓之"戳壁烟囱".
大灶上方,烟囱的侧面,往往都有一个几十平方公分的门状龛子,里面供一张木板印刷的"灶老爷".龛的两边贴一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每年腊月廿四,谓之"念四夜",是送灶老爷上天的日子,烧一股清香,再恭恭敬敬供上一碗赤豆饭,以祈求灶老爷保佑一家人来年平平安安。此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才渐趋消失。
砌灶,是家庭的一件大事。所以往往要选择一个吉日,请有专门技艺的瓦工师傅才能顺利完成。
按扬中习俗,新灶建成使用,第一锅必须下面条,叫做吃"新灶面",以此寓意今后生活顺顺利利。
灶上的锅有大有小,锅的大小以"张"计算,如"三张头""五张头""八张头".听别人说,所谓"三张",就是锅的口径是一尺三寸;五张,口径是一尺五寸。在农村,烧饭,烧粥,烧菜,烧开水,烙饼子,蒸馒头,煮粽子,烧洗澡水,焐猪食等等,都离不开这万能的大灶。
稻草、麦草、豆秸、棉秸、树枝、竹的枝叶等等皆可作为大灶的燃料。我家因为周围全是树,父亲每年秋初有一项任务,就是铣树枝。铣下的树枝斩成小段,晒干,一捆捆堆起来,随时用来烧锅。有时柴草紧张,就像母亲常说的,不得不到路边、沟坎"拈柴拾草",拿回来当燃料,艰难异常。
大灶灶膛里有几件必备的用具。一是铁制的火叉,用以拨动灶膛里的柴草,锤打火灰。二是火钳,用以将柴草夹进灶膛。三是打通了竹节做成的吹火筒,用以吹气,使熄灭的柴草复燃。四是木制的耙灰扒,用于清除灶膛里的积灰,由于灶膛边堆积着容易着火的燃料,必须时时预防发生火灾。"清灶膛,满水缸",是扬中农家世代相传的防火观念和实际行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扬中人家,普遍过上城市化的小康生活,"灶间"变成了 "厨房间",大灶已很少见。我妹妹习惯使用大灶烧饭,我偶尔带孩子们去扬中,他们都会"稀奇八十"地抢着坐到灶膛里去 "烧火",体验农家大灶烧饭的生活。
现在,绝大多数人家住上了楼房。2005年,扬中接通国家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扬中城乡居民使用了千百年的土灶已经难见踪影。在厨房间里,使用煤气灶,极其方便。至于用电饭煲、微波炉、电水壶、热水器等等,更是只要按按电源开关就行了。
所以,经历了无数艰苦磨难的母亲在世时经常念叨:"现在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