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幽荔枝甜

短文网

2024-06-26文/王晓申情感

又是一年六月,在清和的初夏和酷暑的伏天之间,总有这么一段潮乎乎、湿答答的梅雨季。此时,高温晴热与潮湿阴雨轮番上阵,有一种置身热带雨林的错觉。对于喜欢清爽的江南人而言,逃不过也躲不开的黄梅天,是一年之中最为难熬的日子。

随着一声声高亢嘹亮的蝉鸣响起,转眼就到了夏至。在古代,夏至既是节气也是节日。这一天,民间自古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壮大繁茂,阳气达到极致。时令至此,意味着夏已深,到了将要入伏的时候了。

尽管黄梅天的脾气火爆,很难让人喜欢。但此时栀子白兰花开、杨梅荔枝果熟,对于喜欢赏花品果的人来说,这些都算爱上夏天的理由吧。

如果要我形容夏天的味道,就是记忆中的阵阵花香。夏日之花,有栀子、白兰、茉莉三白。在儿时印象中,我那爱花如痴的外公格外喜欢这些夏日的白色芳香。于是,有香味儿的花朵,也渐渐地成了我的心头好。

于江南人而言,“夏日三白”之一的栀子花,是再熟悉不过的植物了。初夏时节,每当路过栀子花盛开的地方,远远地就能被它的馥郁芬芳所吸引。至于栀子花是沁人心脾的幽香,还是惹人嫌弃的浓香,人们历来是争论不休的。每当此时,我的脑海里就会回想起汪曾祺先生的直言快语,“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

古时的文人,不仅喜爱栀子花的浓郁香气,还用它芬芳的花朵入馔。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记载了“薝蔔煎”,采大朵初开的栀子花,开水焯过稍事晾干,再蘸上以甘草水调制的稀浆,入油煎熟。如此美馔,脑补一下,都觉得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待到栀子花谢后,就会结出像古代酒器“卮”一样的果实,栀子便因此而得名。“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在古代,栀子曾是财富的象征。在两晋之前,栀子果实一直是重要的黄色染料。直到今天,橙黄鲜亮的栀子黄,仍然是优质的天然食品色素来源。

时下正值白兰的花期,与土生土长的栀子不同,白兰原生在更南的南方。在岭南人的印象中,白兰是路边一排排行道树,夏日散发出幽幽暗香。而在江南地区,白兰多是盆栽种植,冬天收入暖房避寒。香气芬芳迷人的“夏日三白”,曾被手巧的卖花姑娘串成手链,操着吴侬软语沿街叫卖。随着时代变迁,卖花姑娘已成了卖花阿婆,卖花人的身影也渐渐成了城市回忆。

进入盛夏,时雨时晴,也到了吃杨梅的季节了。每到杨梅成熟,硕果累累,红压万枝,就是夏至江南最美的时令风景。可惜的是,杨梅季短如刹那芳华,稍一耽搁就匆匆谢市,若想再度回味,只得坐等来年。

按李时珍所说,杨梅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

在六月众多的时令鲜果中,能与杨梅媲美的唯有荔枝了。两者同样鲜嫩矜贵,风味却大相径庭。

若是单论名气,“一骑红尘妃子笑”,杨梅是要输给荔枝的。

若要品评风味,荔枝则稍逊杨梅一筹。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东坡先生,在尝过吴越杨梅之后,转身对杨梅一见钟情。他认为西凉葡萄、闽广荔枝,都不及吴越的杨梅。正如宋人方岳诗中所言:“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