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多桥,多石桥,多古桥。
到底有多少座?不想翻看那泛黄的县志,也不想知道那确切的数据。闲暇的时候,三五好友敞开脚板,就在县境内,东南西北地跑,遇山攀山,遇水过桥。攀山虽难,险峻、陡峭、路遥,但攀登上去了,除了“一览众山小”,还是“一览众山小”,平时根植于心的谦和、低调、中庸的心态,随着攀登的次数的增多,变得畸形地膨胀起来。过桥却不同,步伐不紧不慢,不妨踱着方步,悠悠地看桥上的行人,桥下的潺潺的流水,桥前桥后的风景。也许,你走着走着,你就与桥融在一起,也成了一道风景。
没有一座桥不是故事凝成的。远的,不说,断桥;不说,卢沟桥;更不说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就说说青阳县境内的那些桥,杜村乡的世荣桥,成了浪子回头的见证;乔木乡的响桥,是孝子孝敬老母的最好的礼物;庙前镇的彩虹桥,是当地张氏行善积德的产物。青阳大大小小有一百多座桥,最古的要算净信寺前的那座斜桥,有史记载这是南宋诗僧希坦改建的;最小的桥当属丁桥镇独龙村柯冲的珍珠桥。走到珍珠桥边,你稍不留意,就一步跨了过去,没有想到,自己的足下,竟然还卧着一座小不盈怀的“娃娃桥”。这桥虽然小,工艺却很精致,让人在读懂当年造桥匠人的匠心之外,还读懂了匠人的那颗悬在桥头的良心。
桥,是乡村的纽带,也是乡村的风水。在东堡,“十里三座桥”,那是方便,那是快捷,那更是和谐。在酉华镇,吴家与施家相互对峙的村落里,古时,因为土地、山场,尤其是水源的争夺之中,渐渐地便形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于是,双方都较着劲建桥,这桥,在那个时候,除了利于行走的功能之外,族人们还给它赋予了另外一种神秘的色彩,那就是你这座桥是弓,我这座桥,便是箭。你这座桥是箭,我这座桥就是弓。双方虎视眈眈地雄视着对方,结果是桥越建越多,你也没有射到我什么,我也没有射到你什么,彼此都在较着劲的发展之中成了旺族。爱情就像桥下的东流水一样,挡是挡不住的,施家的姑娘便成了吴家的媳妇,施家的儿郎,便成了吴家的姑爷。世仇慢慢地变成世亲,昔日曾经怒目而视吴施之家,如今桥头相遇,打躬作揖、礼让有加,虽没有长袍马褂的古意,但不失温良恭俭让的情怀。
桥与心的距离是最近的。不爱你,纵然你就在桥这头,我就是不愿过桥。喜欢你,哪怕是一根枯木搭的独木桥,我也要撵过去,去看你。桥是喜欢美丽的,美丽总是与桥结伴而行。青阳美丽乡村不少,桥都成了主要角色,像那杨田镇九甲里的万福桥,款款地站在那里,一站就近两百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她的站姿由过去的畏畏缩缩,变得精神抖擞起来,那些披挂在桥身的藤藤蔓蔓,此时,便成了它美丽的大氅,微风乍起,妩媚就如同桥下的波澜,一波连着一波。
此时,桥与人站在一起,人便成了桥的附庸;心与桥连在一起,桥便成了人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