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精选2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说:玉石不经过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或有价值的器具。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这句话出自《三字经》。
《三字经》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同《论语》、《道德经》一样,都是中华国学启蒙教育丛书,它是我的'良书益友。里面有“孟母三迁”,有“孔融让梨”,有“女娲补天”,有“开天辟地”等很多精彩的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对我教育意义最大的是“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孟母三迁”这个典故说的是孟母为了让孟子专心致致的学习,三次搬家,看到孟子不好好学习,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这个故事不但让我懂得了学习环境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还让我懂得了学习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孔融让梨”
这个故事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就知道了把大梨送给哥哥,把小梨留给自己,让我懂得了尊敬长辈和尊敬兄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该懂得的道理。
《三字经》句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便于我们记诵。从问世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三字经》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海外,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我们为中国骄傲,为《三字经》骄傲。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小时候,隔壁家的老爷爷就教我们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那时候,只知道摇头晃脑地背诵,却不知道三字经是什么。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向善,每一个人天生都是善良的,所以我觉得在对待他人的时候,都要态度亲切。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一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
通过读《三字经》,增强了文学功底,厚积博发。继承了一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今天在我们改革开放的这个年代,更应该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少走弯路,开拓创新。为人师,为人父母,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后人中,就会多引经据典,增加说服力,同时运用圣贤的智慧,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三字经》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瑰宝,直到现在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我看了《三字经》这本书有一些感想,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吧。
我看了一篇三字经的内容上面说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从字面理解,意思就是: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而我读完这句话的理解是:做事不能一下子做好,要慢慢来,争取做到最好。
三字经可以教大家很多适合小学生用的东西,大家一定要常常温习温习哦!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三字经》被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它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它家喻户晓,内容丰富,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无一不触动中国人的心。甚至有些外国人也来中国学习《三字经》。
《三字经》是以三字为句,他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经》,却是多么的神奇,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充满魔力,每个字都有深刻的道理,教会我们道德上的意义与做人的`道理。
经过七百多年的流传,《三字经》从零难相见走向宫廷内外,从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从名不见经的乡间读物成为联合国推荐的世界启蒙名著,其间的曲折历史和历代学者的心血与贡献可谓纸书难尽,而它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是垂裕千秋、造福后代。
《三字经》里的一个个小故事,便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指路灯,《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学会谦让,《悬梁刺股》的故事让我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三字经》,您就像一位老师,像一盏明灯,把中华传统的美德传承下去,也希望全世界的人们,能够在《三字经》的帮助下,成为对国家有帮助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三字经》之所以家喻户晓的原因,是由于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朗朗上口的韵律,饱含哲理的内容,让我在美的熏陶中得到品德教育。“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头悬梁,锥刺骨。”这是《三字经》中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就像一块玉,只有打磨后才会成为器具,如果没了打磨就永远是一块玉石。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文化。只有不断努力地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字经》就像一个老师,教导着我们,为我们铺设人生的道路,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今后我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谦让是一种美德,一种胸怀,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似泉水流经山谷,似彩虹划过天空,它总能洗清世间的纷争,奉献出希望的果实带给大家……
相信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吧!有一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了几个梨回家,可是当梨被端上桌,问题来了,这梨有大又有小,怎么分呢?父亲叫大家从小到大排队拿梨,最小的弟弟第一个挑,他拿一个最大的梨。轮到孔融了,却选了个最小的梨,哥哥都挑了大梨。父亲好奇地问小孔融:“你为什么不拿大一点儿的呢?”孔融说:“我年纪小,应吃小梨,大梨给哥哥们。而弟弟比我小,我要让着他。”从此,孔融便成了大家的榜样。
古有孔子的“满招损,谦受益”,今有“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就像一朵清新脱俗的花,永远那么引人注目,而它的故事,更加比比皆是……
记得前不久,我和爸爸妈妈去厦门游玩,由于人生地不熟的,我们只好坐公交车。天哪!车上真是人山人海,连一点儿空隙都没有,放眼望去,都是人们在挤来挤去。公交车开了,瞬间华丽变身成为“摇摆”车:它一会儿停,一会儿走。停时我们的身子猛地往前倒,还好大家都抓着扶手,要不然,在前面的人可要被压成肉饼咯!绿灯亮了,人们好像被震撼到了都向后倾斜,原来,大家是被惯性力“甩”到后边去了呀!有时,我们还会360度大旋转,真是有惊无险。我眼巴巴地看着坐在位子上的人们,他们好像若无其事似的。我脚真酸啊,不得不交替支撑着。这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要是有人走了该多好,坐上去舒舒服服地休息。突然,一位老奶奶上了车。她走路颤颤巍巍地,一步抖三抖,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一样。我同情地望着她:唉,现在车上“人人自危”,怕是没人让座,可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年轻的大姐姐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老奶奶。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幕,脑袋中闪出两个字:谦让……
谦让不是昙花,一瞬即逝。正因如此,世界才能和谐。谦让是一件宝物,但愿我们代代相传,让它永远闪亮在人间。
《三字经》读后感 篇7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国学经典,名字叫巜三字经》
这本书的作者是宋朝的王应麟等写成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其中中国传统国学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其中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释义是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坏的差别。
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两个兄弟,他们刚出生,一个哭了,另一个也哭了可是,他们办满月酒算卦的时候,一个孩子是状元命,另一个是乞丐命。那个乞丐命的妈妈不信这命,努力教育孩子,最终变成了状元。而另一个算卦是状元命的孩子,妈妈忽视教育,结果则成了乞丐。他哥俩相遇的时,哥哥感到很羞愧。
我想根本没有命中注定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不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孩子从小都是一样的,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只可是是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不一样的教育,才使他们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释义是战国时期,孟子母亲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断织机的布来教子。我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是孟子在治学方面有许多格言。学问之道,最贵用心,用心思索才能有所收获,不然就不会有所得。
这本书让我懂了许多道理:比如一个人不能认命,要改变环境,主动找人学习,我以后学习会持之以恒,而不能一步登天。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8
刚进朝阳外国语校园老师就布置作业,让我们背诵《三字经》。透过阅读、默记我体会到《三字经》韵文极易成诵。资料大致可分为五部分:一、劝教;二、必备知识;三、读书;四、习史;五、劝学。其中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读了《三字经》我清楚的明白了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生存下来的,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读了介绍古时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后,我明白了我们中国以前有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读了书里讲孝敬那一部分,我明白了如何去做一个孝敬父母与长辈的人;读了仁、义、礼、智、信我坚信它对我们现代21世纪的学生同样适用;《三字经》讲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与经过几千年不断流传下来的美德,蕴涵着许多人生哲理,等待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实践、去学习!
《三字经》中说到“有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先后三次搬家,读到那里,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们为了能让我来北京读书,调换工作并不辞辛苦寻找好的校园,我从心里感谢我的爸爸妈妈!
如今早已将《三字经》熟记在胸的我,每当回顾这篇流传700多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文章时,仍有启迪心智的感悟,让我百读不厌,收益非浅。这琅琅上口的一千多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令我折服!
《三字经》读后感 篇9
《三字经》之所以家喻户晓的原因,是由于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朗朗上口的韵律,饱含哲理的内容,让我在美的熏陶中得到品德教育。“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头悬梁,锥刺骨。”这是《三字经》中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就像一块玉,只有打磨后才会成为器具,如果没了打磨就永远是一块玉石。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文化。只有不断努力地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字经》就像一个老师,教导着我们,为我们铺设人生的'道路,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今后我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读后感 篇10
《三字经》之所以家喻户晓的原因,是由于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朗朗上口的韵律,饱含哲理的内容,让我在美的熏陶中得到品德教育。“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头悬梁,锥刺骨。”这是《三字经》中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就像一块玉,只有打磨后才会成为器具,如果没了打磨就永远是一块玉石。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文化。只有不断努力地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字经》就像一个老师,教导着我们,为我们铺设人生的`道路,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今后我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读后感 篇11
在诵读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三字经》,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我觉得它太有趣了,每句话都只有三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请妈妈陪着我,再一次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本书,并且懂得了其中的含义。原来《三字经》里面包含了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经典故事,它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事和学习的方法等等。
《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讲的是黄香九岁就知道孝顺父母,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母睡;而孔融年仅四岁,就懂得尊敬兄长,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吃最小的.梨。读到这里,我就想起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家里做小皇帝、小霸王,爸爸妈妈把什么最好的都给我,我却觉得理所当然,还一不顺心就哇哇大哭威胁他们。想到这,我的脸又红又烫,心里真惭愧啊!
有一次,我自己定了计划,每天自觉地练两页字,刚开始几天都是工工整整地写,慢慢地就没有耐心了,写出来的字好像在跳舞,正自欺欺人地想着:“两页太多了吧,要不还是改练一页好了!”这时,我读到了《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通过写一块没有雕琢的玉石,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细琢,是不能成为一块美玉的,教育我们人也是这样,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最终才能成功。我也应该学习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啊!
《三字经》教了我们善、恶、学、孝、礼、仪,我每天都要背诵它,还可以不时地提醒自己呢!
让我们人人都读懂《三字经》,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传承一代又一代!
《三字经》读后感 篇1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是中华典故,主要是偏重于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生活常识的传授。三字一句,文字浅明,句子短小易懂,每两句押韵,容易念也容易背,可以巩固记忆。
我认为《三字经》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教”和“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封建伦常的一些话;第三部分介绍时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第四部分介绍历史;第五部分则说了一大串历史上勤学发奋的'人物故事。
我认为《三字经》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读了《三字经》后,我由“玉不琢,不成器”得知人不经磨练不会成功;由“人不学,不如物”得知一个人不学习,没有知识就连一个物品都比不上;由“古圣贤,尚勤学”得知即使是古代圣人孔子也勤学好问,何况我们呢?由“幼不学,老何为”得知如果青少年不学习,到老就不会有什么出息。
总之,《三字经》是一本好书,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读后感 篇13
未经雕琢的璞玉在普通人眼里和散落在各处的小石子是没有区别的。
“玉不琢,不成器。”我对《三字经》里的这句话印象最深,因为我的名字里也有“玉”字。和氏天下璧,举世无双。雄心万丈的秦始皇曾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它。可想而知和氏璧的价值有多么高。在这之前,楚人卞和因为把未曾雕琢的璞玉献给楚王而被砍去了自己的.两只脚。如果卞和将璞玉雕琢成美玉再献给楚王,我想他不仅不会受到伤害,或许会得到楚王的赏赐。未经雕琢的璞玉在人们眼里只不过是块石头,只有经过精心的雕琢,人们才能认识到它的美丽和价值。孟母三迁及断机杼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雕琢”,如果不是孟母的精心雕琢,中国历史上或许会多一位巨商大贾或风水大师;而将失去一位与孔子齐名的圣人,那我们国家的文化与历史肯定会被改写。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手中的璞玉,每一位老师都是技艺高超的玉雕大师。
《三字经》读后感 篇1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想必大家和我一样,在幼儿园的时候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吧,那会我还小,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很押韵,琅琅上口,但并不知其中的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识的增多,再次诵读,却有一种全新的诠释,回味无穷。
寒假的一个夜晚,我坐在被窝里翻看着《三字经》。当看到“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时,我的脸顿时绯红绯红。这句话说的是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侍奉父亲非常孝顺。酷夏时,黄香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他又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书里用黄香小时候的孝道事迹,来说明孝顺是每个为人子女的本份。
黄香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知道父亲一个人为了他,为了这个家是多么的操劳,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细心照顾着父亲,尽自己的所能来孝敬父亲。今年我也10岁了,但和黄香比起来,却真有天壤之别。在家里我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只要把自己的作业管好了,家里的事大人们基本不让我插手。
每天早上都是爸爸开车送我去上学,晚上又开车把我接回家;奶奶想着法子给我做好吃的,保证我的营养;只要我开口,爷爷都会满足我的要求;妈妈在单位忙了一天,下班回家却还要管我的学习。他们为我做了这么多,但我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对他们说声“谢谢!”,以为这些是理所应当的事。我和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正想到这里,妈妈进来了,她来陪我入睡。我灵机一动,赶紧把睡热的地方腾出来让给妈妈,自己睡到了冷冷的边上。妈妈诧异地看着我,当她看到我手上的《三字经》时,似乎明白了一切。我撒娇地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从今天开始,我要学黄香,做你的‘热水袋’”。妈妈听了甜甜地笑了……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弟子规》开篇也说到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和兄弟友爱,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增广见闻,明白数理的变化,研读古今圣人贤士的文章。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今后,我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三字经》读后感 篇15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大家对它也十分熟悉,“人之初,性本善”,耳边仿佛回荡着几百年前,私塾里的学童正咿咿呀呀地诵读声,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有滋有味地看起来。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我们是小学生,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学习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回想以前,真是惭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奥数题,每一道题就像一座座迷宫,让人看得一点头绪都没有。于是,我就懊恼的丢下它们去看电视了。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电视节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绪带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记起奥数题还没做,心中一阵紧张,没办法,只能挑灯奋战把它们做完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题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却因为偷懒没有认真思考。看来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啊!学习不就在于勤吗?要是学习不勤奋,再聪明也没用。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精彩词句,值得我们深思。每天读一读,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断的`鞭策自己,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
《三字经》的原文虽然只有一千余字,但全文的内容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包罗万象。它里面有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团结一心、奋发有为等行为美德,同时也包括许多我们应该掌握和了解的自然及历史知识。
当我读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时,就想到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只给他们提供物质所需,抚养他们长大,却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做人、做事,这就是父母的过错。同样,老师如果没有在学习上好好教导学生,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而不好好学习,学生因此而荒废学业,这就是老师的过错。由此可见,古代人对教育有多么的重视呀!
其中令我最难忘的一句话是“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画面,蚕正在吐丝将自己包裹,蜜蜂在花丛中穿梭……我心中涌起一股热血,蚕能吐丝结茧,供人织成丝帛;蜂能酿造甘甜的蜂蜜给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学习,荒废了功课,没有本领回报社会,那就连小小的昆虫也不如呀!所以,我们学生不能荒废了学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做为一个现代的学生,我们应当将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世世代代永相传。
《三字经》读后感 篇16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它短小精悍的.词句,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三字经》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字经》是每个人都应该读的启蒙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
《三字经》读后感 篇17
说起三字经,那可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差别会越来越大。
在这本书中,我懂得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他的老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是不是“用心专一”。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也懂得做人的准则,古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中国悠久的历史,许许多多我们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接触的知识,比如,我读《三字经》中讲历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怎样在历史。
这就是三字经,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引领我们走向真确方向的书。
《三字经》读后感 篇18
国学《三字经》中包含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适宜什么是不适宜。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异常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经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三字经》读后感 篇19
放假了,我要读一本书。爷爷说:“再读一读《三字经》吧!”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背过《三字经》,但是不懂得什么意思。这一次我要和爷爷一起读,尽量读懂一些。
《三字经》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的。《三字经》全文1320个字,三字一句,通俗、顺口、易记。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它是中国传统蒙学的读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字经》里有好多成语故事。如“孔融让梨”、“孟母择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这些故事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三字经》用360个字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讲了许多历史故事。为我们今后学习中国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很喜欢《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两句话。意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所以要懂更多的道理,就应该从小认真学习。
《三字经》结尾时说:“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这就告诉我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三字经》是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让我们就和这位朋友密切接触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20
《三字经》是一部古代的书,它三个字一句,我觉得挺有意思,而且里面还有很多的道理!
读了几段后,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它的意思是说:“玉器不打磨就难以成为好玉,人不学习,就不能掌握知识,懂得道理”。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另外还有“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等等都有一些很有趣的故事和很深刻的道理。
我要继续学习《三字经》,学习让梨的孔融和温席的黄香,学习他们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读后感 篇21
《新三字经》我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它既是少年儿童的启蒙书,又是每一个公民生活的教科书;既是歌颂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咏叹调,又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向真善美的境界攀登的号角。这本书字数少,内容却多姿多彩。它把时代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把思想性、观赏性、知识性融为一体,通过对知识的介绍,使青少年得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使我受到深刻教育,特别是“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对我的教育更大。作者以凝练的12个字,赞扬了一位以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女童—黄香。小黄香懂得关心、体贴父亲。炎热的夏天,她先把父亲的床席扇凉,赶走蚊子,放下帐子,让劳累的父亲能够睡得舒坦。寒冷的冬天,床冷如铁。她便自己先到父亲床上去,用自己的体温驱走寒气,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被窝里去。黄香对父亲是多么体贴啊!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小黄香的形象。我与黄香对比,感到无比惭愧,爸爸妈妈哺育着我成长,我却不懂得孝敬、体贴他们,反而经常发脾气。父母和我犹如大地与小树,大地把养料、水分……无私地贡献给小树,难道小树不应该给大地贡献点什么吗?难道关心我是父母的本职吗?难道父母就不需要关怀吗?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我开始醒悟了。认识到自己以前对父母的苛刻要求是多么不应该啊!我要向小黄香学习,用实际行动关心和孝敬父母。
星期天,我早早起床,为爸爸妈妈做好早饭,帮妈妈洗衣、洗碗,让他们过个轻松愉快的星期天……每当我干完家务时,妈妈总是用深情的眼光看着我,我从妈妈的眼神中,看到了已长大了的懂事的我。
《新三字经》使我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关心、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新三字经》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三字经》读后感 篇22
我读过很多书,但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三字经》这本书。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还是我的好老师。每一次读它,都会引起很多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在《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它讲的是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时,就非常孝顺父母。每当夏天,他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父母休息。冬天则自己先躺下,用体温帮父母把被窝暖热。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呀!爸爸告诉我,这个故事讲得不仅仅是孝顺,更是爱!是亲人之间至真至纯的爱!而这种爱,就是关心、就是体贴,就是相互的照顾和无私的奉献。
记得我四岁时发高烧,晚上睡觉时总是不停地蹬被子,爸爸为了我,竟一夜都没睡觉,一会儿摸摸我的头,一会儿给我物理降温,每当想到这件事,我就能体会到父母爱的伟大。现在我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给爸爸妈妈吃,等他们吃完了我再吃。爸爸妈妈吃完后,总是不忘说一句:“盼盼,你长大了,真棒!”
我爱这本书,喜欢书里的精神和智慧。我更会在享受爱的时候,像黄香那样,真挚地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每一个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23
每次当我读《三字经》的时候,我总想起以前的子女是那么孝顺、善良。想到现在的子女小时候那样的幸福,长大出国留学,在国外生活,却对自己家乡的亲人不理不睬。
看看现代的人和古代的人差别怎么这么大呢?以前大多数的人对兄弟姐妹都很好,《三字经》里提到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学会了有好的东西要让给弟弟。虽然有时候不是很懂他们的做法,但也会细心地观察。还有最让我崇拜的'是里面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小孩子的学习环境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搬了三次家,直到最后搬到适合她小孩学习的地方,才安心居住下来。她的用心实在伟大!
《三字经》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知识,才能出人投地。想想他们,我感觉我们真幸福,有这么好的条件来学习。
《三字经》读后感 篇24
自从我读了《三字经》之后,感到特别惭愧。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天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下面让我来给你讲讲黄香和孔融的故事吧。
黄香九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匆匆离去了,留下他和爸爸的生活非常艰难,因为他爸爸冬天怕冷所以黄香就己幼小的`身体来帮爸爸把席子温热,爸爸回来后看见黄香睡在自己的床上,知道原因后,抱着黄香痛哭了一场。夏天黄香的爸爸怕热,睡前黄香用扇子把爸爸的席子扇凉,然后把爸爸扶到床上去,爸爸热的时候给他扇风,直到爸爸睡着了,他才回到自己的房间。
孔融四岁的时候,别人家送来一筐梨,母亲说可以吃了,哥哥们都先抢着拿大的,等哥哥们抢完后,孔融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别人问他原因时,他说:“我是弟弟,应该拿最小的,大的应该让给哥哥们。”
除了以上的两个小故事,《三字经》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都会让我们懂得许多的道理,教我们学会做人最应该懂得的是孝道——-百善孝为先!
《三字经》读后感 篇25
读了《三字经 》后,发现里面有许多经典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这一段经典名句,让我很是感动!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能有这么大的成就跟他母亲很有关系。
孟子小时候,住处附近有个坟场,每天都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从家门中经过。孟子觉的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发现后,担心孟子不安心学习就决定换个地方住。当他们搬到镇上后,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不安心学习了,学着屠夫拿起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孟母决定再次搬家。这次,她带着孟子住到学校附近,这里书声朗朗,学习气氛浓厚。从此,孟子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
孟子稍大些,拜了大学问家子思为老师。起初,孟子学的很专心,过了一段时间,就变的很懒散了,有一次,趁老师不在时,同学们拉着孟子偷偷地溜出去捉迷藏,摸小鱼,直到天黑才回家。
孟母问孟子为什么回来这么迟,孟子咕哝着说读书没意思。孟母听了非常生气。她拿起剪刀,一下子就剪断了快要织好的整匹布,问孟子: “ 布断了,还能继续织下去吗? ” “ 不能。 ”“ 你正在求学,如果中途停学呢? ”“ 我明白了,我再也不贪玩逃学了。 ”“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如果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 ” 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位母亲很伟大,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厌其烦的三次搬家,当看到孩子逃学回家时,孟母不惜割断快要织好的布,教育他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回想自己现在,有很好的学习环境,丰足的学习用品和幸福的生活,我就更应该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