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4-23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出师表读后感(精选2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出师表读后感 篇1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读后感 篇2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北伐中原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份奏表,这份奏表中包含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他用婉转的语气为刘禅提出了三条极为有关键的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论,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当时天下三分,蜀汉力量薄弱,又由于刘备讨伐东吴时折损了四十万大军,可是内忧外患。南有少数民族的判乱,东有吴国虎视眈眈,北有魏国强敌。那时国力衰弱,诸葛亮身为一国之丞相,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临死托孤的恩情,决定出师北伐,上奏《出师表》。

刘禅是一位无能懦弱的君主,诸葛亮在北伐前不放心刘禅,叮嘱道,亲览人,远小人。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先帝刘备多次谈论,后汉因近小人而衰败,西汉因进览臣而兴盛。亲贤远侫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防止悲剧再度发生。

为了让后主刘禅明辩忠善的臣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一中指出,让刘蝉在决定国家大事时与他们商量。真是良苦要心呀!

读了《出师表》,我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所感动。诸葛亮把统一天下,光复汉室,完成先帝的遗愿作为自己的.志向,以兴盛蜀国为己任。

读《出师表》,我们的深刻的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诚之心,报国之心。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中国文化和精神的体现。

出师表读后感 篇3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 篇4

今天读的是九上的语文课文《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名篇,我想:这既然是“神人”诸葛孔明先生写的,那可真是要好好拜读一番。便认真的读了起来。

果然是一位大家啊,第一句话里就有我不认识的字,汗……幸好哥哥的书上标有拼音,要不今天可真是要出丑了。

研究了一会儿后,屋里便传出了我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读着,我就陶醉在了这精炼、美妙的文字里。

虽然这只是一次请战书(请求后主同意他去把曹操的大本营包了饺子),但是却写得气势磅礴,诸葛亮为人的大气,豪迈之情不知不觉的便流露在字里行间,使我王某人(嘿嘿,献丑了)不禁深深佩服了一把。

这篇表里还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和道理,许多也是我们当代人很需要学习的。比如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意思就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将于君子相交,与君子在一起时间长了,就能收到君子的感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君子。我们应当远离小人,和小人呆在一起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的小人。这就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篇表中,也能充分看出诸葛亮的谦虚,如“庶竭驽钝”一句中,驽钝就是诸葛亮的谦辞。这里也充分看出了诸葛亮的大家风范。

总之,读《出师表》一文,感受颇多。

出师表读后感 篇5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北伐中原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份奏表,这份奏表中包含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他用婉转的语气为刘禅提出了三条极为有关键的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论,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当时天下三分,蜀汉力量薄弱,又由于刘备讨伐东吴时折损了四十万大军,可是内忧外患。南有少数民族的判乱,东有吴国虎视眈眈,北有魏国强敌。那时国力衰弱,诸葛亮身为一国之丞相,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临死托孤的'恩情,决定出师北伐,上奏《出师表》。

刘禅是一位无能懦弱的君主,诸葛亮在北伐前不放心刘禅,叮嘱道,亲览人,远小人。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先帝刘备多次谈论,后汉因近小人而衰败,西汉因进览臣而兴盛。亲贤远侫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防止悲剧再度发生。

为了让后主刘禅明辩忠善的臣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一中指出,让刘蝉在决定国家大事时与他们商量。真是良苦要心呀!

读了《出师表》,我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所感动。诸葛亮把统一天下,光复汉室,完成先帝的遗愿作为自己的志向,以兴盛蜀国为己任。

读《出师表》,我们的深刻的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诚之心,报国之心。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中国文化和精神的体现。

出师表读后感 篇6

苏子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岳少保亦书: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上先生文辞、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余尝遍观诸葛之文,每读至此,亦唏欷不已,终日心有戚戚焉。然细细思量,乃恍然悟之。世人皆知孔明之智者莫能及也,亦知孔明之忠莫能及也,故读出师一表真名世,长使英雄泪满襟,千百年来,莫不涕泣零零也。余以为:先生文章,虽有所赏;先生之心,虽照日月;先生之情,亦可谓流贯四海;然先生之智亦难如众之云云耳。君若不信,举此表所云,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然若论其人,则易为忠丧智,而愚若为木也。何为哓哓者也,究其缘者,是以众人之惑惑也。

《出师表》云:受任于败军之计,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二十有一年,先生妄动兵戈,疲于奔命,向来可理朝政?况先生空怀复国之心,然复国无望,于功何哉?岂不悲乎?当是时,百姓思定,先生非不知。欲夺天下,乃中饱一己之私囊,岂为天下黎庶计久长?

朝野上下,黄门专横,把持朝政,乃阿斗昏昏不可终日之祸根也,先生非不知,然何以无动于衷,乃殆及江山社稷也。

马谡,《三国志蜀书》云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且为先生献计,平定南方,永绝后患。可谓学富五车矣,然不善兵。先帝尝告汝曰幼常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先生执而用之,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致使街亭一役,毁于一旦。至今思之,犹令人嘘唏不已也,先生明知其不可用而用之,可谓昏矣!

彝陵之战,白帝托孤。先生欲报先帝知遇之恩,六出祁山。然每每无功而返,何为?阿斗之掣肘也。阿斗愚懦,先帝欲令汝危难之时,取而代之。余辈姑且不论备之真心与否,为天下苍生,亦当取而代之也。若由先生再假以时日,励精图治,何至于蜀国不兴,朝廷不明,国土沦丧矣。此所谓尽小忠而失大义也。

东吴陆逊,文韬武略俱全,幸陷于八阵图中,先生怜其才,纵虎归山,终成大患。可谓妇人之仁也。后有诗叹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先生之举,岂不令后人所痛惜乎?

亮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固复国心切,心神难安,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以致病入膏肓也!叹矣,况先生空有满腹经纶,先生之后,几人能当!先生贵为人师,亦差矣。

余读《出师表》者,情郁于胸,中有万丈波涛,吞云吐雾,终日不息也。然先生一颗拳拳忠贞之心,汉帝不解,左右不知,庶几哀叹者乎。

嗟乎,吾尝观三国之书,先生出祁山前,一谋士曰:丞相,下官夜观乾相,相星光弱而无生,非贵之所兆,不宜出行。然先生未听也,曰:谋事在人,成事岂能由天也,区区天象安可信乎?试问先生本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今却视而不见,匆匆而行,急欲灭魏,终落得死不瞑目,懿生喜貌,蜀亡国辱。何也?先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下臣告之,先生非不知,然蒙先帝重托,拳拳之心,无以言表,深叹时局维艰,时不我待也。一子既下,满盘皆输。乃以一智之化身,中道崩殂,弃蜀而去。直让天下嗟呀叹惋,痛彻心扉也。

而今以事论事,凡躁者难以合谋,凡骄者难以成事,《诫子书》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先生宜善听余逆耳之言矣。

后记:

诸葛魂断长江,唯存几许文,今感其忠心,固叹时之意,丞相需见谅也。

出师表读后感 篇7

曹操的欺骗,刘备谦虚,谨慎明,周瑜的狭隘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笔者呼之欲出,细细品味,让读者似乎已经进入了状态。

故事的主要研究内容设计是以智和勇来依次进行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我们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就是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教学例子举不胜数。

但故事中也有“智慧,勇气不是敌人,文不能拿笔,武不动枪“。就像汉代的`刘蝉,整天喝酒,无视政府,愿意奉献蜀国,最后上演人民(笑)笑的事情,快乐的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这样一件改变时间的事情呢?

有勇无谋的敌人,只能战斗到死。吕布和阎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吕布若在白门听命,为什么会被曹操在门前绞死?如果阎良已经向关羽解释了刘备在河北的遭遇,他怎么会被忠心耿耿的关羽杀死呢?古人说:有勇无谋,它的诅咒,上层的诅咒,下一个的祝福,进入战斗将在游戏中,死亡不会失败。

再谈谈国家,魏,宣他有一个时刻;蜀,谁不分享生活的荣誉;吴,曾被誉为河。这样的观点来看,从状态以反映君主组合物的性质。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江东独领风骚。

如果说作为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水平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方法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对外用兵如神。但是我们两个人之间都有提高自己带来致命的弱点:曹操具有多疑,司马懿选择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这些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进行一些重要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企业占据其中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通过周瑜了,少年儿童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研究一番学习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网络水军大都督,总统为了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容易嫉妒,死时年仅需要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人性的重要性。人性就是成功。

每个人生活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只要能够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企业成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他们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国家羡慕地看着学习别人没有成功时,往往可以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需要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由于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社会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出师表读后感 篇8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行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简析〕: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没有不为诸葛亮的诚心而感动的,重读它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作者抓住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光明磊落与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和当今的部分腐败现象进行对比,含义深刻。在对诸葛亮赞美的同时,鞭挞了当今某些谋私利者。

出师表读后感 篇9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读后感 篇10

羽扇纶巾,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运筹帷幄;稳坐战车,用十足的信心与智谋应对挑战。他仿佛就是胜利的代名词,是敌军永远无法跨越的精神门槛。这也许是很多人想起诸葛亮时最直接的印象。然而,一篇《出师表》将其从“神”拉回“人”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复杂的诸葛亮。

《出师表》诞生了一个“危急存亡”的时代,“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道出了此时蜀汉内外交困的艰难局面。面对一个年幼无知、易受奸臣控制的庸君,诸葛亮毅然扛起“兴汉”的大梁。对内赏罚分明,对外抚羌联吴,即使明知与曹魏实力悬殊,仍在准备过后进军以图中原。这与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形象大相径庭,好像一个铤而走险的赌徒要做“生死一搏”。然而,却正是这一坚定意志与实现“先帝遗愿”的决心打动无数后来读者。正如《正气歌》所言的“时穷节乃现”,《出师表》“名世”与诸葛亮“鞠躬尽瘁”形象永垂不朽的原因正在于此。

然而,在率直质朴的`行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人处世的严谨与机敏。他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是为了强调其“忠心无取之意”。诸葛亮“夙夜忧叹”我想起所叹的不仅仅是如何实现先主遗愿,还有对于自身名声与道德的担忧,刘备一句“嗣子如不才,君可自立为主”给手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在三国这个混乱的时代,“杀君自取”现象屡见不鲜,后主身边谗臣众多,对诸葛亮的非议也多,诸葛亮深知后主“难辩是非”,故在出师北上之际作此表以忠心,一方面表明自己无意自取立场,一方面也使众臣明白“先帝之臣”的身份,警告他们恪守本分,不可趁国家空虚之际做“大逆”之事,这无不体现其良苦用心。

同时,文章中以极大篇幅描写了孔明对于后主的期望,但是最后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却很黯然地道出了孔明本人对于这些期望的悲观态度。写此表时孔明已侍后主多年,其“不才”孔明也都谙知,但是,那个封建时代,诸葛亮个人的道德修养却不允许其跨越取位“雷池”一步,取位的高低限制了诸葛亮所能发挥的作用,就好比一个沙漏在不停的漏沙,诸葛亮所做的只是不断向上半部分加入沙子,却没有勇气与意志将沙漏翻过来,拯救这将倾倒的大厦。在封建道德的滤纸中,一代智谋终究无法以个人力量力挽狂澜,这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因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做框架、教条束缚下的“单调者”,而要立足实际,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同时,要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践行正确的道路。

“出师一表真名士”,每当我读到“临表涕零”这几句时,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一个佝偻的身影和一双含泪的眼睛,让我掩卷不得不沉思啊!

出师表读后感 篇11

羽扇纶巾,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运筹帷幄;稳坐战车,用十足的信心与智谋应对挑战。他仿佛就是胜利的代名词,是敌军永远无法跨越的精神门槛。这也许是很多人想起诸葛亮时最直接的印象。然而,一篇《出师表》将其从“神”拉回“人”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复杂的诸葛亮。

《出师表》诞生了一个“危急存亡”的时代,“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道出了此时蜀汉内外交困的艰难局面。面对一个年幼无知、易受奸臣控制的庸君,诸葛亮毅然扛起“兴汉”的大梁。对内赏罚分明,对外抚羌联吴,即使明知与曹魏实力悬殊,仍在准备过后进军以图中原。这与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形象大相径庭,好像一个铤而走险的赌徒要做“生死一搏”。然而,却正是这一坚定意志与实现“先帝遗愿”的决心打动无数后来读者。正如《正气歌》所言的“时穷节乃现”,《出师表》“名世”与诸葛亮“鞠躬尽瘁”形象永垂不朽的原因正在于此。

然而,在率直质朴的行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人处世的严谨与机敏。他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是为了强调其“忠心无取之意”。诸葛亮“夙夜忧叹”我想起所叹的不仅仅是如何实现先主遗愿,还有对于自身名声与道德的担忧,刘备一句“嗣子如不才,君可自立为主”给手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在三国这个混乱的时代,“杀君自取”现象屡见不鲜,后主身边谗臣众多,对诸葛亮的非议也多,诸葛亮深知后主“难辩是非”,故在出师北上之际作此表以忠心,一方面表明自己无意自取立场,一方面也使众臣明白“先帝之臣”的身份,警告他们恪守本分,不可趁国家空虚之际做“大逆”之事,这无不体现其良苦用心。

同时,文章中以极大篇幅描写了孔明对于后主的期望,但是最后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却很黯然地道出了孔明本人对于这些期望的悲观态度。写此表时孔明已侍后主多年,其“不才”孔明也都谙知,但是,那个封建时代,诸葛亮个人的.道德修养却不允许其跨越取位“雷池”一步,取位的高低限制了诸葛亮所能发挥的作用,就好比一个沙漏在不停的漏沙,诸葛亮所做的只是不断向上半部分加入沙子,却没有勇气与意志将沙漏翻过来,拯救这将倾倒的大厦。在封建道德的滤纸中,一代智谋终究无法以个人力量力挽狂澜,这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因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做框架、教条束缚下的“单调者”,而要立足实际,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同时,要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践行正确的道路。

“出师一表真名士”,每当我读到“临表涕零”这几句时,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一个佝偻的身影和一双含泪的眼睛,让我掩卷不得不沉思啊!

出师表读后感 篇12

无意间看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是我最喜欢的文言文之一,看着看着不由的大声诵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后人也给了其足够高的评价,我就不在这多说什么了。

因为喜爱多看了几篇,于是突发奇想。如果我是刘禅,我是不是能驾驭的了诸葛亮这样的强臣。刘备死后当时的蜀国到底是谁说了算!假设最后是蜀国统一了三国,刘禅的帝位是不是能保住?要是保不住帝位那么他还有命活么?

首先从白帝城托孤开始。刘备说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他的意思就是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

首先刘备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认为他儿子不行,让诸葛亮早早的把刘禅搬开别在那碍手碍脚影响统一大业。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弱主强臣。他主要表现在刘备死了以后谁在蜀汉说了算。我们不妨将刘禅与诸葛亮分成两大阵营,看看刘禅集团的人都是谁。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第一集团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此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眼看占主导地位的第一集团就要土崩瓦解。幼主靠爹没靠上。

第二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诸葛亮早在入川前就将起其主要人物纳入囊中。我们的幼主在这是叫不响。不过在这我要提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从上面看刘禅集团的人能管用的就李严一个。也就是说只要把李严摆平,刘禅就不在话下。

第三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一个处于弱势的群体,刘幼主在这是叫响叫不响没多大意思。在说了就算你叫了人家还害怕站错队。又有谁会跟一个没有实力的人跑。

我们回过头再看看诸葛亮集团,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刘备死后荆楚旧部,东州集团佼佼者和益州集团这棵墙上草大多选择诸葛亮。

可见刘备托孤用意极其深刻,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刘备算出来刘禅集团的李严是斗不过诸葛亮。刘备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

出师表读后感 篇13

曹操的欺骗,刘备谦虚,谨慎明,周瑜的狭隘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笔者呼之欲出,细细品味,让读者似乎已经进入了状态。

故事的主要研究内容设计是以智和勇来依次进行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我们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就是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教学例子举不胜数。

但故事中也有“智慧,勇气不是敌人,文不能拿笔,武不动枪“。就像汉代的刘蝉,整天喝酒,无视政府,愿意奉献蜀国,最后上演人民(笑)笑的事情,快乐的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这样一件改变时间的事情呢?

有勇无谋的敌人,只能战斗到死。吕布和阎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吕布若在白门听命,为什么会被曹操在门前绞死?如果阎良已经向关羽解释了刘备在河北的遭遇,他怎么会被忠心耿耿的关羽杀死呢?古人说:有勇无谋,它的诅咒,上层的诅咒,下一个的祝福,进入战斗将在游戏中,死亡不会失败。

再谈谈国家,魏,宣他有一个时刻;蜀,谁不分享生活的荣誉;吴,曾被誉为河。这样的观点来看,从状态以反映君主组合物的性质。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江东独领风骚。

如果说作为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水平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方法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对外用兵如神。但是我们两个人之间都有提高自己带来致命的弱点:曹操具有多疑,司马懿选择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这些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进行一些重要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企业占据其中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通过周瑜了,少年儿童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研究一番学习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网络水军大都督,总统为了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容易嫉妒,死时年仅需要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人性的重要性。人性就是成功。

每个人生活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只要能够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企业成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他们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国家羡慕地看着学习别人没有成功时,往往可以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需要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由于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社会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出师表读后感 篇14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 篇15

在历史上,人们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我勇敢地谈谈我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智慧。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不仅懂天文学,懂地理学,而且精通战术和战术。空城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勇敢而激动人心的《教师表》已经成为一部永恒的'杰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虽然他身处草庐,但他非常注重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刘备三顾茅庐时,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彻底的分析。他甚至可以“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是为他用的。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实在是神!诸葛亮义。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的一颗丹心。因为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朝的兴起,他忠于自己的智慧,效死不渝。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了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他忠贞不二,煞费苦心,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姬的伟大事业。

真的很正义!“老师先死,英雄泪流满面。”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以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走到这样的尽头真的很可悲!没有人是完美的,诸葛亮确实有缺点,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真的值得一个值得赞美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 篇16

无意间看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是我最喜欢的文言文之一,看着看着不由的大声诵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后人也给了其足够高的评价,我就不在这多说什么了。

因为喜爱多看了几篇,于是突发奇想。如果我是刘禅,我是不是能驾驭的了诸葛亮这样的强臣。刘备死后当时的蜀国到底是谁说了算!假设最后是蜀国统一了三国,刘禅的帝位是不是能保住?要是保不住帝位那么他还有命活么?

首先从白帝城托孤开始。刘备说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他的意思就是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

首先刘备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认为他儿子不行,让诸葛亮早早的把刘禅搬开别在那碍手碍脚影响统一大业。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弱主强臣。他主要表现在刘备死了以后谁在蜀汉说了算。我们不妨将刘禅与诸葛亮分成两大阵营,看看刘禅集团的人都是谁。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第一集团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此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眼看占主导地位的`第一集团就要土崩瓦解。幼主靠爹没靠上。

第二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诸葛亮早在入川前就将起其主要人物纳入囊中。我们的幼主在这是叫不响。不过在这我要提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从上面看刘禅集团的人能管用的就李严一个。也就是说只要把李严摆平,刘禅就不在话下。

第三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一个处于弱势的群体,刘幼主在这是叫响叫不响没多大意思。在说了就算你叫了人家还害怕站错队。又有谁会跟一个没有实力的人跑。

我们回过头再看看诸葛亮集团,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刘备死后荆楚旧部,东州集团佼佼者和益州集团这棵墙上草大多选择诸葛亮。

可见刘备托孤用意极其深刻,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刘备算出来刘禅集团的李严是斗不过诸葛亮。刘备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

出师表读后感 篇17

也许你听到老师的名字和一些奇怪,那么如果我说它永远不会知道你的作者。它的作者是著名的 - 诸葛亮。今天,我要分享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它美丽的文字,充满了深厚的爱国情感,这篇文章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卓然梁,他的能力像Bole当他发现他的感激天赋。不要让我们看看!

在文章的开头将分析世界的情况,说皇帝的最后的愿望。希望对危机的局势,经过鼓励之后,主要的Liu en努力建设强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刘禅不仅在君主的尊严与部长的关系之间,而且在君主的基础上另有一丝希望,诸葛亮刘禅希望从愚蠢的男孩出来,变得公平和严格的国王。

然后诸葛亮的ch子把我们变成了今年的回忆。在一段似乎平静的叙述中,Bole Liu Bei在马里找到了他的马,并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开发平台。让他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认真阅读,不难从第一位皇帝那里找到,而不是对部长卑鄙,不加区分地犹豫等等,充分表达 诸葛亮对刘蓓的感谢和感恩。同事,并表达了自己的中北部平原,第一位皇帝的恩典的决心。最后,对于这个当离开临时表时,我不知道是什么。在第一个皇帝的感激的表示的结尾。 有些学生可能会很困惑,这个刘蓓怎么能He De,让那么聪明的诸葛亮死去。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刘蓓发现自己在行军的战斗不足,而且还发现了诸葛亮在人才中的进步。所以不要犹豫,放下他们的身份,三心谨慎地请他帮助自己。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他们没有朋友,我们都排除他。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排除他,但他总是看着别人的眼睛盯着,用眼睛的表演看到自己。所以和其他人比较,自然的看起来不值得他。其实,只要我们有同样的刘蓓花刺看自己,用眼睛的发现来赞美别人。然后你会有很多朋友。

出师表读后感 篇18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 篇19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 篇20

今天读的是九上的语文课文《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名篇,我想:这既然是“神人”诸葛孔明先生写的,那可真是要好好拜读一番。便认真的.读了起来。

果然是一位大家啊,第一句话里就有我不认识的字,汗……幸好哥哥的书上标有拼音,要不今天可真是要出丑了。

研究了一会儿后,屋里便传出了我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读着,我就陶醉在了这精炼、美妙的文字里。

虽然这只是一次请战书(请求后主同意他去把曹操的大本营包了饺子),但是却写得气势磅礴,诸葛亮为人的大气,豪迈之情不知不觉的便流露在字里行间,使我王某人(嘿嘿,献丑了)不禁深深佩服了一把。

这篇表里还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和道理,许多也是我们当代人很需要学习的。比如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意思就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将于君子相交,与君子在一起时间长了,就能收到君子的感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君子。我们应当远离小人,和小人呆在一起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的小人。这就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篇表中,也能充分看出诸葛亮的谦虚,如“庶竭驽钝”一句中,驽钝就是诸葛亮的谦辞。这里也充分看出了诸葛亮的大家风范。

总之,读《出师表》一文,感受颇多。

出师表读后感 篇21

一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表达了一对君臣之间的感恩图报之情,《出师表》不知打动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来一直在他们中间传诵,激励着他们奋发有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十六岁。诸葛亮统率蜀军北京,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中国,可谓用心良苦。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我想,诸葛亮能成为我们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义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历来以诗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于历史典册,而且灿烂于文苑,焕发出精神的光芒。这里面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万代的人民,让这个名臣成为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出师表读后感 篇22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南宋诗人陆游曾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刘备,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一个庸人,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但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夺他的权。

诸葛亮在表文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小人和贤臣两个不同类别的`人,竟会让身边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这又让我联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谚语主要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举个例子:身边的一个朋友住单身宿舍,很懒,不爱干净,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爱干净,东西摆放整整齐齐,一有时间就打扫卫生,屋子里总是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时间长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乱,受其影响,也开始打扫自己屋内的卫生,也变得爱干净起来。后来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换了另一个舍友。这个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但屋子很乱很脏,不愿收拾。这正应朋友的本性,索性两个人都不收拾屋子,导致屋子脏乱的没地落脚,不忍看。另一个例子:学生甲刚来我校的时候是一个诚实、上进、董事、听话的学生。因为学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级的男生合宿,仅一个学期,学生甲就变得油嘴滑舌、不知进取,还屡次违犯校规校纪,多次受到学校的处罚。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论一个人的习惯是好是坏,只要他所在的环境是好的,早晚他会变好,相反会变坏。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时时刻刻都受身边人的影响,从价值观到审美观,从爱情观到生活观,身边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可能都会在不经意间给自己的决定带来影响,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强,一定选择好的环境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出师表读后感 篇23

无意间看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是我最喜欢的文言文之一,看着看着不由的大声诵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后人也给了其足够高的评价,我就不在这多说什么了。

因为喜爱多看了几篇,于是突发奇想。如果我是刘禅,我是不是能驾驭的了诸葛亮这样的强臣。刘备死后当时的蜀国到底是谁说了算!假设最后是蜀国统一了三国,刘禅的帝位是不是能保住?要是保不住帝位那么他还有命活么?

首先从白帝城托孤开始。刘备说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他的意思就是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

首先刘备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认为他儿子不行,让诸葛亮早早的把刘禅搬开别在那碍手碍脚影响统一大业。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弱主强臣。他主要表现在刘备死了以后谁在蜀汉说了算。我们不妨将刘禅与诸葛亮分成两大阵营,看看刘禅集团的人都是谁。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第一集团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此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眼看占主导地位的第一集团就要土崩瓦解。幼主靠爹没靠上。

第二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诸葛亮早在入川前就将起其主要人物纳入囊中。我们的幼主在这是叫不响。不过在这我要提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从上面看刘禅集团的人能管用的就李严一个。也就是说只要把李严摆平,刘禅就不在话下。

第三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一个处于弱势的群体,刘幼主在这是叫响叫不响没多大意思。在说了就算你叫了人家还害怕站错队。又有谁会跟一个没有实力的人跑。

我们回过头再看看诸葛亮集团,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刘备死后荆楚旧部,东州集团佼佼者和益州集团这棵墙上草大多选择诸葛亮。

可见刘备托孤用意极其深刻,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刘备算出来刘禅集团的李严是斗不过诸葛亮。刘备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

大家都在看